关于白瘦幼审美现状的思考心得体会(多篇)
浅谈当今白瘦幼审美1
白瘦幼是现在流行的一种对女性的审美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又白又瘦又幼态。以陈都灵,章泽天这类型的女孩子为代表。
出现这种审美观点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残余,二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当然还有社会意识等等之类的原因,此处不表。
这种审美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例如一缠足。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孔雀东南飞》就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之句。二是细腰。有诗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为证 。在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上,所谓的女性美就是要体现出她们“阴柔”的一面,就是娇小、柔弱、娴静以及要有柔和的曲线等等。自“小”而言,樱桃口、瓜子脸、杨柳腰都是女性美的特质,甚至引发出一种病态的审美。
红楼梦中如此描写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
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这样做无非就是不要让女子去抛头露面,把她禁锢家庭里。缠足也好,细腰也好,都是让女性缓慢运动,以此来满足男性的征服欲。要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无非是要选择攻击力小的看起来柔弱的女子。
其实这种审美不止在中国古代,旧时欧洲女性也会为了追求细腰而过分束腰,严重者身体畸形,更有甚者因此丧命。
综上我们现代人有许多还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影响,那随着我们网络的发达网络,这样的审美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更多女孩子被时下流行的审美观点捆绑,希望自己向白瘦幼的方向发展,资本家们肯定不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白变瘦变年轻的产品和技术。
这种情况发展的很容易让女生产生外貌焦虑,甚至会导致女孩子为了追求变美而不择手段。希望女孩子在别人攻击她的时候或是自嘲的时候,不用说自己一无是处,不用说自己不好看,你可以说,“我只是长得不符合当下的审美。”
综上的审美观点无非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即当今的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不只是女生,男生也会陷入这种情况中。
李银河女士就曾指出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
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传统社会大多对男女两性的气质做出严格区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经常被认为是两种对立的气质,比如男人应该阳刚潇洒,女人应该阴柔婉约;男人负责在外征战,女人负责在家做饭。甚至对外表都有对应的不同要求,比如男人应该高大威猛,女人应该娇小柔弱。如果一一列举,这个对比还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现在很多人惊呼:年轻男孩越来越娘,缺乏男子气概,还有什么阴盛阳衰等等之类的言论。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我们不断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男生也可以温柔,温柔地去承担家庭责任,温柔地去对待家人。他们可以脆弱无助,可以选择流泪,可以选择倾诉自己的痛苦。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流血流汗不流泪,”全部把这些观点打破掉。女生也可以坚强勇敢,在职场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什么“女孩子就应该在家做饭带孩子,什么女人老了没人要,女人应该靠男人等等的言论也全部打破掉。
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不同,外表的不同,个性的不同才构成了这个不同的世界,用一套的标准去统一所有人这难道不是暴政吗?希望每一个女孩子男孩子活出自己,坚持自己。即便是男孩子不是高富帅,女孩子也不是白瘦幼。
如何看待当下白瘦幼的主流审美2
其实大众审美一直都在降级,白瘦幼的审美也是被别人左右的。
以各大短视频平台为例,本来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绝佳场所,但用过的朋友都知道,人们用的都是模板,什么火一窝蜂拍什么。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审美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消磨,沉迷于对于景观的模仿和廉价的复制。这就是全社会被动的审美滑坡。
审美降级的根源是在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内没有好东西了。而我们目所能及的,是景观,是资本通过流量「推送」给我们的东西。为什么资本不需要好唱功、好演技?因为不符合「成本-收益」最大化原则。
唱功、演技这些不但要靠天赋,更需要艺人的努力与进取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资本能有这样的耐心么?
我通过成熟的流水线短时间就可以大批量复制流量小鲜肉,一样有买单的巨大受众,一样能赚得盆满钵满。那么为什么我要为你们这些韭菜的审美诉求去增加我的风险呢?
2018 年国产电影年对口碑片《我不是药神》中,大家对于演员王传君和「黄毛」的印象深刻,也获得了大量称赞。
但是诸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老戏骨、《我不是药神》或《无名之辈》中的实力派演员,他们得到了主流资本的青睐么?可曾有一档热门的综艺或真人秀让他们担当台柱子么?可曾有时尚大牌邀请他们做代言了么?可曾有娱乐公司像推广小鲜肉小花们的力度去包装营销他们么?从来没有。
因为「资本」是最精明最嗜血的「动物」,如果有一个最低风险最低成本的方案,绝对不会选择次低成本的。因此资本不需要审美,不需要实力,只需要复制成本最低廉的「景观」就足够了。
正是基于此,我们在文化娱乐领域看到的是大量同质化的内容:穿越剧火就一窝蜂拍穿越剧,清宫剧火就一窝蜂拍清宫剧;卖腐元素受到大家欢迎,就顶着尴尬强行凑 cp。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就与第三点多元化的丧失密切联系了起来。
景观世界里有一套流氓的逻辑:出现的就是「好东西」,「好东西」就会出现。我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众多类似的言论:你凭什么说我家爱豆演技不好?你看看票房有多高!你凭什么说我家爱豆唱功不行?你看看他排行榜有多高,你看看他一条微博转发量有多少!
但殊不知,众是好欺骗的,需求是可以被塑造的,市场是好引导的,当所有人都被资本营造出的廉价需求牵着鼻子走,审美降级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压根就不需要给你提供「好东西」。
是先有需求再有创造,还是先有创造再有需求,这是一个从哲学到科学再到经济学争论已久的问题。目前学界公认的结论是:需求不是人类天生的,而是被制造的,被资本、科技、生产组织方式等等制造的。
>最瘦的女明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