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理解:概括题的三大类型,如何解决?
概括类题型不是考察归纳能力,而是考察分段、提取、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一、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有的人发言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人抓不住别人发言的核心,导致我们与别人沟通不畅,或者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其实会对我们的生活和职业产生很大影响。追溯到学习上,就是整合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足。阅读理解不过关。
概括能力是必须学习的能力,这能够让我们迅速把握住一段文字的核心要点,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与人交流也能快速抓到对方说话的要点。(一个理解能力好的人,即使对方长篇大论,毫无重点和逻辑地表达,他也能迅速抓住对方要说的要点。)
二、初中阅读理解概括题的三大类型
初中阅读的概括题分三大类型:
1、直接要求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表格补充题。
3、箭头指引,梳理文章情节。
三、学生做题的问题和误区
1、全篇段落挨着概括,一个情节不放过,生怕写漏了,结果就是啰嗦,题目让归纳,他归纳了100字。
2、思路不清,逻辑混乱,语言表达不畅。
3、遗漏重点,不完整。
4、查信息错误。
四、如何解决
1、直接归纳的题型怎么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一个重点:提取“谁”“做什么事”(将事情起因、经过出来)“怎么样了”(结果)
按照这三个要素直接去文中查。
2、表格补充题和情节梳理题怎么做?
这两类题型的做题逻辑是一样的,这类题型看似是在考察概括能力,不如说是考察分段能力和查重要信息的能力,我们只需要做到两点:1、查出准确的段落。2、用原文词语或句子整合作答(千万不要自己概括)
解题方法:
1、观察表格,锁定具体段落。
2、在段落里面查先关的句子和词语整合作答
用一道中考真题举例:
13.根据小说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4分)
观察表格左边是归纳情节,右边是体会情感
先出“创业失败,雪夜独自喝酒”的段落1---5自然段,我们在去1--5段查能够体现人物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散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这句话中的“这痛”就是人物的情感,那么用“痛”组一个词语就是“痛苦”
有的同学会有一大疑问:从后面第3、4、5段也能读出作者非常“绝望”,为什么我填“绝望”不对?
其实我认为“绝望”确实也是作者当时的心境,而且这个词语也非常准确,但是如果这样的话,语文的主观题的评判标准会变得很模糊
我们就只记住一点“遵循原文”,如果文中有明确相关的词语,我们就用原文的词语去回答。
为此,我还专门出了这篇文章的未经删改的原文。原文是没有“这痛”这个词语的,是命题人在删改的过程中加上的词语,而这个空的标准答案就是“痛苦”,我们可以推测,命题人为了能够在原文体现出答案,才加上这个词语的。
我也仔细看了很多中考真题,答案几乎都是出自于原文。
同理,要做出第二个空的答案,我们得先出“起身离开,老人捡走拉罐”在哪个自然段?在15自然段。
那么我们就锁定范围,第二个空应该归纳6---14自然段的内容。6--9自然段主要在写“我和老人面对面坐着”,而且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3次,我们直接用这句。
10--13自然段主要在写我因为好奇,猜测老人的身份,并且14自然段有一句概括性的句子“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这句就总结了上文是在猜测老人的身份。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就是:长久对坐,猜测老人身份
以此类推,其余的空也能用这个办法做出来。
总结一点:锁定段落,原句,再整合。
五、展示一些其他中考真题的规律
12.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___→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____
答案: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捐建学校,拾荒依旧(每空2分)
【答案关键词能够在文中到相关词语,关键是分段,分层,如何准确出关键词?】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怎么舍得扔了呢?”【中考删除】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原文:但看到儿子儿媳整天为这个弃婴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了】,带着弃婴寄居
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出现状况了:面苍白,嘴唇青紫,经常憋着一口气喘不过来。】
答案:婆媳争吵,妥协寄居(来自原文红字体部分)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再次】通知【她】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呢】。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等她把话】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事。”【中考删除:话音刚落便挂断了电话】
答案:为救弃婴,倾其所有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溯怎么读
答案:捐建学校,拾荒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