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可据理臆断欤
6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  (2)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
(3)于沙上(_________)        (4)沿河求之,不亦(________)
6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0.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7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67.(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可据理/臆断欤
68.    经过,经历    划船    埋没    颠倒,错乱   
69.(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70.    “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7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解析】
67.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1)翻译为: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故可断句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翻译为: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故可断句为:可据理/臆断欤。
68.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阅:经过。(2)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棹:划船。(3)石兽埋没在沙上.湮:埋没。(4)顺着河流寻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颠:通“癫”,疯狂.
溯怎么读
69.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1)是:这;非:不是;岂:怎么;为:被。(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可:可以。
70.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出原句即可。结合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得出结论是: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合“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得出结论: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71.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只要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文中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点睛】
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石兽,最后也没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了十多里,没有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果
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数小舟
⑶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