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溯源导读法解读《穿井得⼀⼈》
《穿井得⼀⼈》是部编教材七年级课⽂,此⽂在上海市每年初三各区县模拟考试中经常作为课外阅读语段进⾏考查。现把原⽂摘录如下:
宋之丁⽒,家⽆井⽽出溉汲,常⼀⼈居外。穿井得⼀⼈及其家穿井,告⼈⽈:“吾穿井得⼀⼈。”有闻⽽传之者⽈:“丁⽒穿井得⼀⼈。”国⼈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问之于丁⽒。丁⽒对⽈:“得⼀⼈之使,⾮得⼀⼈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闻也。
⼤意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没有⽔井,需要出门去打⽔浇⽥,经常派⼀⼈在外专管打⽔。等到他家打了⽔井的时候,他告诉别⼈说:“我家打⽔井得到⼀个空闲的⼈⼒。”有⼈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个⼈。”住在国都的⼈都把“凿井得⼀⼈”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朵⾥。宋国国君派⼈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个空闲的⼈⼒,并⾮在井内挖到了⼀个活⼈”。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初步感知课⽂,此时“看⼭是⼭,看⽔是⽔”。
初读课⽂,教师提问:
1、“穿井得⼀⼈”,究竟是怎么回事?
2、作者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这样的事例你能否举出⼏个?
⼆、运⽤溯源导读法学习课⽂,查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思想精髓,还原作品原⽂,此时“看⼭不是⼭,看⽔不是⽔”。
1、关于《吕⽒春秋》
《吕⽒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部黄⽼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中国前⼣。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百家学说为⼀炉,闪烁着博⼤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百家全部受挫。《吕⽒春秋》集先秦道家之⼤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六卷,⼀百六⼗篇,⼆⼗余万字
《吕⽒春秋》作为⼗⼆纪、⼋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贯通完成的⼀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志》等将其列⼊杂家。⾼诱说《吕⽒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为为纲纪",《吕⽒春秋》成于秦国统⼀六国的前⼣。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弃其短,所以能成⼀家之⾔。吕不韦对此书⼗分看重,他⾃⼰认为这部号称《吕⽒春秋》的书是杰作,夸⼝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
2、关于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名不韦,卫国濮阳⼈。战国末年著名商⼈、政治家、思想家,官⾄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安国君继位,为秦孝⽂王,⽴⼀年⽽卒,储君嬴⼦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信侯,⾷⾢河南洛阳⼗万户,门下有⾷客3000⼈,家僮万⼈。庄襄王卒,年幼的太⼦政⽴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春秋》(⼜名《吕览》),有⼋览、六论、⼗⼆纪共20余万⾔,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字者赏千⾦。此为"⼀字千⾦"《史记·吕不韦列传》上如此记载:“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
者予千⾦。”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地,⽴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贡献。后因嫪毐[lào ǎi]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被诛杀,于是饮鸩⾃尽。
3、课⽂选⾃《吕⽒春秋·慎⾏论·察传》,与“穿井得⼀⼈”相类似的故事,在上⽂有这样⼀个故事:
鲁哀公问於孔⼦⽈:“乐正夔⼀⾜,信乎?”孔⼦⽈:“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进之,舜以为乐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风,⽽天下⼤服。重黎⼜欲益求⼈,舜⽈:‘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矣。’故⽈‘夔⼀⾜’,⾮‘⼀⾜’也。”
⼤意是:
鲁哀公问孔⼦说:“听说舜的乐正夔只有⼀只脚,是真的吗?”孔⼦说:“从前舜想利⽤⾳乐把教化传布到天下,于是让重黎把夔从民间选拔出来,进荐给君主。舜任⽤他为乐正。于是夔正定六律,和谐五声,以调和⼋风,因⽽天下完全归服。重黎还想多些象夔这样的⼈,舜说:‘⾳乐是天地之⽓的精华,政治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才能使⾳乐和谐,⽽和谐是⾳乐的根本。夔能使昔乐和谐,以此天下。象夔这样的⼈,有⼀个就⾜够了。’所以说‘夔⼀⾜’,并不是说夔只有⼀只脚啊!”
下⽂还有这样⼀个故事:
⼦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晋师三⾗涉河。”⼦夏⽈:“⾮也,是⼰亥也。夫‘⼰’与‘三’相近,‘⾗’与‘亥’相似。”⾄於晋⽽问之,则⽈“晋师⼰亥涉河”也。
⼤意是:
⼦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渡过黄河。”⼦夏说:“这是不对的。‘三⾗’应是‘⼰亥’。
‘⼰’和‘三’形体相近,‘⾗’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问,果然回答说晋国军队⼰亥这天渡过黄河。
4、整篇《察传》,原⽂在三个⼩故事之前,还有这样⼀段话:
六⽈:夫得⾔不可以不察。数传⽽⽩为⿊,⿊为⽩。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过也。闻⽽审,则为福矣,闻⽽不审,不若⽆闻矣。齐桓公闻管⼦於鲍叔,楚庄闻孙叔敖於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句践於太宰嚭,智伯闻赵襄⼦於张武,不审也,故国亡⾝死也。凡闻⾔必熟论,其於⼈必验之以理。
⼤意是: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的就成了⿊的,⿊的就成了⽩的。狗象玃,玃象母猴,母猴象⼈,但是⼈和狗就差远了。这是愚蠢的⼈造成⼤误的原因。
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传闻如果不加审察,就不如没有听到。齐桓公从鲍叔那⾥听到关于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篮那⾥听到关于孙叔敖的情况,听到以后加以审察,所以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议论,智伯从张武那⾥听到关于赵襄⼦的议论,听到以后不加审察,所以国破⾝亡。
凡是听到传闻⼀定要深⼈考察,关于⼈的传闻⼀定要⽤事理加以验证。
5、三个⼩故事之后,也有这样⼀段话:
辞多类⾮⽽是,多类是⽽⾮。是⾮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意是:
⾔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也有很多似乎正确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界限,不能不分清。这是连圣⼈都要慎重对待的。那么怎样慎重对待呢?就是要顺着⾃然和⼈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这样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溯怎么读
6、可以借助⽹络观赏2001年出品的电视剧《吕不韦传奇》,该剧共29集,由著名演员张铁林、宁静、陈好主演。
三、深⼊领悟⽂本,进⼀步理解课⽂内容与主旨,此时“看⼭还是⼭,看⽔还是⽔”。
在溯源导读的基础上,学⽣再次阅读《穿井得⼀⼈》原⽂,教师再次提问:
1、“穿井得⼀⼈”,究竟是怎么回事?
打⽔井得到⼀个空闲的⼈⼒,传⾔散布开来,竟变成井内挖到了⼀个活⼈
2、作者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将这个故事与“夔者⼀⽽⾜”“晋师⼰亥涉河”这两个故事⼀起,为了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听为虚。谣⾔往往失实,只有细⼼观察研究,并以理性去衡量审度,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所有的流⾔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凡事要深⼊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盲⽬随从,⼈云亦云。
作者原⽂是这样说理的:
六⽈:夫得⾔不可以不察。数传⽽⽩为⿊,⿊为⽩。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过也。闻⽽审,则为福矣,闻⽽不审,不若⽆闻矣。凡闻⾔必熟论,其於⼈必验之以理。
(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的就成了⿊的,⿊的就成了⽩的。狗象玃,玃象母猴,母猴象⼈,但是⼈和狗就差远了。这是愚蠢的⼈造成⼤误的原因。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会带来好处,听到传闻如果不加审察,就不如没有听到。)
辞多类⾮⽽是,多类是⽽⾮。是⾮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也有很多似乎正确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界限,不能不分清。这是连圣⼈都要慎重对待的。那么怎样慎重对待呢?就是要顺着⾃然和⼈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这样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慎⾏论”共分六点:
⼀⽈:⾏不可不孰(⾏动不可以不深思熟虑)
⼆⽈: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先王对于事理论述得⾮常透彻了)
三⽈:使⼈⼤迷惑者,⽐物之相似也(让⼈深感迷惑的,必然是相似的事物)
四⽈:先王之恶,⽆恶于不可知(先王所厌恶的,莫过于⾔⾏不可察知)
五⽈:⾝定、国安、天下治、必贤⼈(要使⾃⾝、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必须依靠贤⼈)
六⽈:夫得⾔不可以不察(听到传闻不可以不审察清楚)。
所谓“慎⾏”,就是⾏动要谨慎,作者在原⽂中提出了六点劝告;“察传”,意思是“对于传⾔要考察清楚”,“穿井得⼀⼈”这个故事可以有⼒地论证作者的观点。
3、这样的事例你能否举出⼏个?
原⽂还有正反例⼦:齐桓公闻管⼦於鲍叔,楚庄闻孙叔敖於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句践於太宰嚭,智伯闻赵襄⼦於张武,不审也,故国亡⾝死也。
齐桓公从鲍叔那⾥听到关于管仲的情况,楚庄王从沈尹篮那⾥听到关于孙叔敖的情况,听到以后加以审察,所以称霸诸侯,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听到关于越王勾践的议论,智伯从张武那⾥听到关于赵襄⼦的议论,听到以后不加审察,所以国破⾝亡。
当今社会,经常会有⼀些谣传,⼤家可以举例。对待这些情况,我们⼀定要慎重对待,不可轻信盲从。
�������9�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