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5Why 问题分析识法读图像策略
———以《水墨人物》单元课程摘录为例
朱屹婷
(平湖市东湖小学,浙江嘉兴
314200)
摘要:
美术实践中对图像识读尤为重要,在理解晦涩难懂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去领略文化内涵,在面对教师抛出来的问题时,学生可以以特定的问题分析方法来解决图像识读这个难啃且枯燥的图像识读问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美术学习”。笔者通过5Why 问题分析法,即针对图像问题基于多个问题情境下的深入性探究,去引导孩子理解交流和识读图像。重构知识,正确判断,转变思维。通过问题诱发,学会融会贯通,在问题下发现自我,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成果,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关键词:5Why 分析法;问题驱动;
自主学习;
图像识读图1《水墨人物》
教材真实情境下指向课堂目标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问题的提出中,学生能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倡导自主学习的美术课堂中,教师从“师者”变成“学者”,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图像识读的一些列问题。不仅要有纵向维度的思考,也需要“横向移植”。5Why 问题分析法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中,把较为含蓄感性的美术欣赏,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笔者以《水墨人物》单元课程中“中国彩陶”为例,简述5Why 分析法的运用。以下是《水墨人物》单元课程的思维导图,在这个大单元教学中,结合“舞蹈”这个元素,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和绘画作品,感受中国画语境下的水墨艺术语言。被誉为史前“中国画”的彩陶,在
水墨人物这个大单元教学中能带给孩子初步的认知,所选取的舞蹈纹彩陶盆旨在将目光引向人物画的学习范围。纵观这个课程,对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占了很大比重,尝试用5Why 问题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接受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简述作品的意义。
5Why 问题分析法源自于丰田喜一郎的父亲丰田佐
吉提出的;在生产线的一次故障中,不到原因。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到了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很可能会被问题的表象迷惑,真正的问题永远也
不会得到解决。由现象推其本质,并由本质到永久性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5-Why 分析法的精髓
图2《水墨人物》单元课程的思维导图
5
5why分析法下图像问题分析步骤
把握现状
1.识别问题
2.阐明问题
3.分解问题
4.查原因点
5.掌握问题倾向
⏐⏐
⏐⏐
⏐⎨
⏐⏐
⏐⏐
原因调查
1.识别确认原因
2.建立通向根本原因的效果关系链
3.继续发向到根本原因
4.调查并回答问题
⏐⏐
⏐⏐
⎨⏐
⏐⏐
问题纠正
1.采取明确措施来处理问题
2.精确识别问题
3.指出问题解决方向{
解决问题
1.寻求解决策略
2.确定解决问题方法
3.处理问题{问题应用1.形成解决问题策略
2.解决同类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35Why问题分析法下图像问题分析步骤
一、百思不解,信而有证(把握现状原因调查)
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外景的客观对象,只有经过感觉才
有可能引起美感。”“美”作为一种抽象概念被导入头脑中。5Why问题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将抽象的概念提供一个较为理性的分析步骤。
第一板块的关于“中国彩陶”内容教学,笔者从中国彩陶中比较容易受关注彩陶花纹入手,指引学生走近彩陶。通过对图示的解析,追寻人类文明起源。课堂中教师提出关于所学习的图像的问题,例如第一板块中教师提出关于“舞蹈纹彩陶盆”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距今5000-8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亦或是飞天壁画开始发源的南北朝时期,学生在面对时间跨度久远的美术作品通常会感到距离遥远,缺少认同感。在这个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感受真实情境下,古人的思维方式,并从中得到认同。可以通过一些列发问,引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5Why分析法询问和回答也是有技巧的。通常情况下,在询问为什么的时候,因为是发散性思维,很难把握询问和回答者的在受控范围内。所以,教师在利用5Why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时,一定要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
1.回答的理由是受控的;
2.询问和回答是在限定的一定的流程范围内;
3.从回答的结果中,能够到行动的方向。
面对呈现出来的图像,第一步需要把握现状:众所周知,这是一件文物,并且这个器物年份不小。可凭借工艺判断时代背景。这件陶器令人注目的肯定是陶器上的花纹。对这件彩陶的解析肯定离不开纹样
图4《舞蹈纹彩陶盆》红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一)物我看彩陶,相看两不厌
在欣赏彩陶的过程中,可以按照5why分析法的步骤进行原因的调查。
1.在生产工具进步后,原始先民有了剩余价值。吃饱喝足之后他们会干什么呢?(推测彩陶出现的背景和人文需求)
2.你看到了上面最主要的是什么纹样?(直观感受图示的魅力)
3.从纹样展开图中可以看到,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几组跳舞的人?每组有几人?(分析图示内容,并能展开描述
)
图5《舞蹈纹彩陶盆》盆壁纹样展开图4.那么每组之间是用什么相隔开来的,他们每组之间的花纹看上去像什么呢?(引发想象,探究花纹图示内涵)
5.若注入半盆清水,你会看到什么情景呢?(趣味探究,连结生活)
6.不过彩陶盆上的人环绕着水,这可能又说明了什么呢?(解析彩陶基于生活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7.你们能当一位小小解说家为同伴解说这件作品吗?(自主描述,连结知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想象,将思维带回那个远古时代,猜想将花纹画于彩陶上的原因。虽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物,但是彩陶的模样和颜清晰可辨。可以排除无关因素,缩小思考范围,将思路定格在器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上。
(二)追溯初起源,古有彩陶新
早到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飞天壁画等,从器物
6
上的图示到壁画对人物的诠释,表现方式的演变也代表着这一时期文明的演变。器物形状的根源根植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能通过彩陶舞蹈纹的图示解析,了解人物画的源起和功能。并能结合生活和已学知识感受远古时代的绘画情境。
陶盆环形内壁上绘有三组舞蹈场面,每组五人,腰系兽皮,并肩携手,组与组之间有弧线相隔,这些弧线似婆娑的树林,又似微风吹拂的芦苇。画中人物手拉手,迈着有节奏的步伐,相与连臂,踏地为节,辫子与尾巴甩向一个方向。深深的褐彩在红红的陶胎上,画面热烈而不狂野;廖廖几笔,以单纯的线条和彩来构成,概括、清晰而富有装饰性。最终,原始先民的率真和稚拙被表达得无懈可击。
若注入半盆清水,会看到波光粼粼,一人围着湖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倒影映湖,欢声笑语的场景。小小的水盆形成了平静的湖面,池边的人映在水面上,相映成趣,好不快乐!彩陶盆上的人环绕着水,间接说明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源,临水而居,宗族由此发源起来
图6盛满水的舞蹈纹彩陶盆
(三)再探古纹样,点滴汇成思
对比同时期的彩陶“多人舞蹈彩陶盆”。两件作品非常相似,通过探究,可以将对舞蹈纹彩陶的研究应用于更多的图示欣赏
图7多人舞蹈纹彩陶盆借助“看”引发“查”彩陶文化的欲望,推动新石器
时代马家窑文化,学生有效自主“查”彩陶文化。“查”既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习单上的问题进行,也借助网络、书籍、参观博物馆,做文字记录或录音,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学习的习惯,又加深了对彩陶的认识。
在查阅中国彩陶的相关文化后,笔者再次组织学生以“考古家”的角再探彩陶,带着自己所了解到的彩陶文化,进行实地探寻、考察。在不断的观察、对比中,学生情不自禁的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彩陶的赞叹。
二、双管齐下,迎刃而解(问题纠正)(一)临摹局部,
理解细节美彩陶上的纹样非常美,有的学生对彩陶造型特别感兴趣。建议学生将彩陶最生动、最引人的细节进行临写,锻炼学生专注力和耐心,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临写能力,为“由点及面”理解彩陶整体美做好铺垫。如观察彩陶的不同视角照片,交流其他局部纹饰的寓意美及造型美。同一个彩陶,不同的局部、观察角度不同,造型有什么变化……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针对彩陶某一局部进行临摹。学生临写时,笔者提醒学生注意临写的线条要肯定果断,能细致地表达彩陶蕴含的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
虽然中国国内彩陶发现比较晚,不足百年。但是中国彩陶的诞生却有5000-8000年的历史,其彩斑斓、形制多样的陶器称为“仰韶彩陶”。还可以借助彩陶搭建美术学科知识与生活链接的平台,向学生提出“用线描的形式,把彩陶中最喜欢的部分画下来,完成适合纹样的创作。”将所探究的美术形式语言转化成二维平面纹样。
(二)写生表现,
理解整体美为把这一艺术上的活水源头引入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周韶华对彩陶文化进行了20多年的潜心研究、解读、破译,并加以延伸、开拓与转换,由此诞生了《梦溯
仰韶》。
他在大河寻源过程中,对彩陶文化激动不已,
兴趣
图8周韶华《梦溯彩陶》
写生作品7
参考文献:
[1]周韶华.《梦溯仰韶》自白[J].中国民族博览,2019.[2]
王镛.为天地大美代言———周韶华水墨画的审美追求[J].
现代美术,2007.
[3]
赤木明登.造物有灵且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汪旦旦)
浓厚,从河南始发,上溯陕西、甘肃、宁夏、内蒙、青海,回头至山东、江苏等地,对黄河彩陶进行
了三次深入考察,行程数万里,以探索从新的视角把古代文明的原始符号与当代文化精神衔接起来,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样式。
“存形莫罄于画”,通过对周韶华艺术作品对欣赏,
可以尝试对彩陶进行写生,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追本溯源,感受历史美(解决问题)陶器取之于土,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崭新的东西。我们的祖先发现了“火”以后,迫切需要有一种能耐火烧的盛器。首先,需要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粘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形的粘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
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它可能是由于涂有粘土的篮子经过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这种容器时火,且能用以烧煮食物,不久之后,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也就开始出现了。人类创造的新物质—陶器从此诞生了。
在陶器发展出来后,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自然而然地衍生出罐上绘画,彩陶便由此产生。宗白华认为“艺术不仅只是和谐的形式与心灵的表现,还有自然景物的描摹。真正的艺术生活是要与大自然的造化默契,又要与造化增强的生活。”彩陶以其独特的魅力,描写溯怎么读
着史前的辉煌。
通过多次的思考,从器物的发展需要到纹样的解析,跟随周韶华的探寻大河文明的进程,可以发现一直在身边,融入日常生活的东西最美。美就是形式上的完满,多样中的统一。
四、神会心契,融汇通浃(问题应用)(一)“陶”然而醉,
触摸美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一段小故事: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说:“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听得懂吗?”
一件好的艺术品不需要被“读懂”,如果你能感受到它的美,那便是一件成功的作品。甚至“好用”也是一种美,这点可以通过彩陶的造型探究其功能性。
存在即合理,彩陶的纹样和造型也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例如彩陶漩涡纹尖底瓶。有挂耳方便吊绳或取用,尖底的设计也方便了瓶子沉入水中取水。
欣赏着几千年前的彩陶,观察着精妙写意的线条,不禁感叹艺术使人完整。彩陶文化蕴含的大众主流文化的审美,结合了文字、伦理等人类或社会的现象,便形成了“文化”
设计了一个即兴表演“原始人的一天”,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用画笔在陶盆上描绘了一个场景,由观
赏者来猜测讲述他所观察到的。在这个小游戏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纹样之中的寓意和所包含的希望,能更深刻地解读史前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社会形态。
(二)宗匠陶情,
守护美毕加索有句名言———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在素有陇上“陶之乡”之称的青安县兴国镇康坡村的手工制陶技艺十分高超,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日渐衰败,但仍有一人坚持到底,将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一个工匠而言,对一件事物极致的追求无非就是一件事、一个人、一辈子,千锤百炼铸成一器
图9青安县兴国镇康坡村手工彩陶
在美术鉴赏里,可以根据5Why 分析法的原则,把握现状、调查原因、问题纠正、解决问题、问题应用这些层面,多问几个为什么,针对性施问,发现图像识读“普遍有效性”的方法,感受人类审美的共通感,体会含蓄且张扬的美术语言。
综上所述,通过5Why 识读分析策略,可以形成“逻辑思维链”,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