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
1.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传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砈(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
河中漱广。夹库崇深,倾崖返挥,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追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bì)怒,鼓若山腾,浚(jùn)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解】距:险阻重地。贔怒:形容气势壮大。迄:到、至。慎子:先泰法家代表人物慎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虽乘御风
其水尚浪万寻
B.湍绿潭
气云浮
C.飞其间
河中广
D.春冬
人有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B.往来通观者常/若雾露沾/人庭深悸镇。
C.往来遇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D.往来遇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4)在乙文中出与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作手法相同的一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其作用。
【分析】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处。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
确实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河水激起万重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河水好像发怒的赑一样,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崩颓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飞奔的马/激起;
B.相同,白的;
C.相同,冲刷;
D.相同,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果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据此断句为:往来遇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重点词语有:素,白的。绿潭,碧绿的潭水。句意为:白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中重点词语有:石凿,石匠的凿子。而,却。句意为: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
(4)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作
答时可从乙文中出一句侧面描写的语句分析其作用即可。如乙文中“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一句通过写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下龙门的竹筏,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水的湍急。
答案:
(1)A
(2)D
(3)白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溯怎么读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
(4)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运用从侧面描写来突出水的湍急。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转转不 停止 
反溯流逆上矣  于是,就 
欧阳公得一古画  曾经 
此亦求古人心意也  善于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请给乙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5)甲乙两文中,老河兵和吴公主要表现出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分析】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花下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优劣。丞相吴公跟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到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分的
牡丹。凭什么知道的呢?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而且花的泽显得干燥,这是正午时的花。猫眼睛里黑瞳仁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假如是早上带露的花,那就应该花冠收拢、泽鲜亮。猫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圆的,时间越接近中午就越狭长,到正午时分就细得像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画作的意境。
【解答】(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