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母题追溯神话传说
“顽童母题”作品中的人物不完全是幻想化的,虽然他们有着超常的本领、超常的想法、超常的举动,但是仔细阅读,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投射。比如《小飞人》作品中,会飞的卡尔松与平凡的小弟形成对比,卡尔松的自由与小弟的受人管束形成对比,卡尔松的没人照料与小弟的被呵护形成对比。神奇的卡尔松隐射现实生活中的流浪汉,“是西方流浪汉小说的现代版和儿童化”。“顽童母题”中幻想的成分和现实的投射,这些强烈的对比其实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可能性。
师:自由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读一下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他想起来了,卡尔松的房子非常不现代化。既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晚上他用一盏煤油灯照明,他从墙角下接雨水的桶里取水用。)
生1:卡尔松生活其实很艰苦。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晚上黑黑的,用水也不方便。
生2:这样的房子卫生很差,容易生病。
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自由的卡尔松吗?
开放式的对比阅读,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产生一个新鲜的视角,再来审视文本,获得感悟。
在阅读“顽童母题”的作品时,“长不长大”、“离家有家”、“束缚自由”、“服从反抗”等相反愿望的冲突体现了矛盾,而解读这些矛盾,反而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在这样的思辨中,孩子学会看待自我,在阅读中成长。
3.对话自我:审视童年的快乐。
孙悟空大闹天宫,爱丽丝跳进兔子洞,明希豪森男爵吹牛,彼得潘带着孩子飞向“永无岛”,阅读这些作品,孩子从内心散发出的是意外的兴奋,是蠢蠢欲动的感觉。
“神韵”是一种含蓄的美,“气韵”是一种外放的美。“顽童母题”的气韵更吸引孩子,成为孩子主动撷取的审美对象。在这样的审美中,他们才能够正视自己的童年,留下童年意味的文字:
“我立刻开始动手,可挖了二十厘米才把它的根挖了一半,突然孙校长向这转悠过来,我赶紧站起来装作和钱同学说话。”
“我刚准备走,突然吴同学对我讲:趁现在没人,你想不想玩—他指了指讲台,我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是玩电脑。我锁好了门窗,检查了又检查,才开了电脑。他显然也心虚,问我:要是有人闯进来,怎么办’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拔掉电源,一切就OK了!”。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知道孩子本身具备狂野的天性,这些表现“不那么聪颖”,这些举止“不太乖”,“但任性而动,生气勃勃,”。懂得欣赏作品中的顽童,就会学习欣赏潜藏在自己内心的顽童。天性背后,是追求未来全面发展的自由愿望,是迅速诱发的想象,是对精神压抑的摆脱。正如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所说:“这是自己的故事,它们非但没有什么可羞耻的,竟还如此堂皇地占据着这审美舞台的中心,竟能如此自信地铺展自己的心灵。”
溯怎么读以“顽童母题”的作品补充孩子的阅读,让孩子聆听不同主题作品的声音:
因为孩子不仅渴望“爱”而且渴望“自由”;
因为在阅读中“和谐”和“突破”都是重要的审美体验;
因为“顽童母题”冲击着传统的习惯和审美思维,给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