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礼仪习俗【图文】
敬老尊老
在渭源,敬老尊老有优良的传统,尊敬老人孝敬父母者,被视为美德。近年民政部门给高寿人予以补助,报销医疗费用,慰问老人生活,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当地人在敬老方面有一定的传承。20世纪50、60年代的人,都知道“庄间老人的拐棍”。青年人做错事,老年人当面批评,倘或不遵,常用拐棍责罚。现今社会上常见给老年人让路,客车上让座的情况。各村中有红白喜事,常常另请年长者坐席。聚会时常以年岁排座次。为老年人服务做事也是许多青年人很乐意的事。各地也有部分人在赡养父母方面做得差的,人们称之“忤逆之子”,会被众人唾骂、耻笑。
渭源人很重视老人之寿,见了年岁高的人往往称其“攒劲”,夸赞老人能活到某某高寿,讨老人们喜欢。从古至今,人们十分重视对老人的祝寿礼仪。祝寿大都在老人的生日举行。俗话说:“娃娃的生日,老汉的寿”,就是指当地人在过生日上重视两头。给不满15岁的孩子都要过生日。吃点好的,买点礼物,让孩子高兴。至于老人的生日作寿更要隆重。
一般的家庭每在老人生日的时候,都要举行家宴,外地子女,重要亲戚,特别是女婿、外甥、侄儿类的晚辈都要尽量赶来参加。到了整寿,如60岁、70岁、80岁、90岁等,家庭经济好的,都要“办寿”准备酒席,贺寿。亲友们都带礼物聚会祝寿,寿礼多为寿桃、寿面、寿糕、水果,各类甜食等。也有文化人送寿幛、寿匾、寿联之类的。也有写寿序的,祝寿的象征物和比喻在当地主要有松、柏、桃、石、鹤、山、海及寿星、梅花鹿、仙草、灵芝之类。当地过寿,男子在虚岁整寿的前一年,如59岁、69岁、79岁过。女人在整寿时祝寿,如60岁、70岁、80岁等。这一天,鞭炮连天,笑语喧喧,祝愿声盈耳。总之,以老人乐呵为愿,以家庭的喜气为乐,80大寿以后,则视老人的身体状况来确定祝不祝寿。
丧葬
寿衣、寿材 寿衣,又叫老衣。旧时50岁至60岁时即作准备,现时70岁左右老人都备有。有些人家在老人病重时抓紧准备。旧时缝制要选择日子,现今没有一定的时间。不用缎子(忌谐音字“断”了),多用丝绸棉布缝制。衣服要单、棉、夹成套,套数应是单数,一般五至七套。
寿材的准备与寿衣基本同期,有些家庭在老人体弱时即备木材,逝后现做。有的预先做好,
叫“活寿材”。寿材的木材一般选柏、松、杨木等,板长6尺8寸至7尺5寸,厚约2寸,宽度总计1丈,称作一付方板。光阴盈裕者另加束身,即在棺木内再加一薄棺,两侧窄狭,亡人装入后束得很紧,称为“束身”。还可以在棺外加椁,当地称之“三套材”。棺材无论“活寿”还是丧事中现做,多用彩绘,请当地画匠或画家们绘画。光景穷点的自家买漆刷棺,用黑红两,也有家穷不刷棺的,当地称为“白皮子”棺材,被认为发送不风光。
临终 旧日老人的生死观对死亡看的较淡。年老体衰、有病时,有许多老人不喜去医院诊治,多请大夫到家中诊病。病势沉重时,便停止医药,招集外出儿女孙辈们归家侍奉,见面,并由子女们通知亲友探望。老人临亡,必须要在家中正庭中,亲人们陪侍身旁,如果达不到,就是很大的遗憾。弥留时需穿好寿衣,可轻声呼唤,不可高声嚎哭,让老人安然逝去。
停丧、报丧 亡人咽气后,先在亡人口中含物,贵重的有玉蝉(名琀),也有含银器的,大多人家为亡人含几粒茶叶。袖中装点饼干或馍馍,叫“食”,炕头烧“倒头纸”,然后轻揉合严亡人口、眼。以纸苫脸,以麻缕束手脚以固定,然后抬到停床停好后设帐,以纸帐把亡人隔开,摆灵桌,上供倒头饭(小米干饭,上插油煎面叶儿),点长明灯,烧纸盆(也叫孝子盆)即时起,孝子便要陪伴亡人在地下久坐,叫“坐草铺”,不再上炕休息。
停丧后,邻友们闻讯而来,商议请“总理(主管)”,执客,择日报丧,请阴阳,待客诸事。报丧请人,男请舅家,女请娘家,还有其他亲戚,亦在被请之列,只无此隆重。娘家、舅家来时,丧家要顶香案、吹响跪迎。接进家中后,娘家人常常要对丧家提出一些挑剔和要求,目的是为死人争点面子。
讣告与出纸 讣告是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在讣文中将死者生卒年月昭告于人。以五服以内子、侄、孙及重孙、外甥、女婿署名。署名旧日不署女性,只署男性。现今许多纯女户渐渐改此风。渭源许多地方把讣文贴在长板上由主持孝子背着,别人扶持,立在院门外靠墙。同时“出纸”(又名悬纸),由纸火匠以白纸凿出铜钱状的图案,配以各彩纸,糊串扎成筒状串儿,外贴纸质飘穗,花饰诸物。年岁愈高,串圈愈多,顶部扎一昂首长鸣的仙鹤,以长杆悬挂门外。
出纸前,丧家孝子们要成服。儿女们麻衣披身,头裹孝巾,鞋蒙孝布,腰系孝带(辫绳),亲戚中晚辈头顶孝巾。现时有佩白花、青(黑)纱为孝饰的,主要孝子都拄丧棒。
开吊往往在亡人逝后三天,出纸之后。设香案、祭台,并请乐工伴奏。开吊前夜,丧家要
请迎先人。由乐工伴奏,化纸鸣炮迎入供奉,与新逝者共享祭祀。吊丧者烧纸祭拜,丧家请执客招待。来客祭品有各种食品类,丝帛绸缎、绒料等制作的挽联、挽幛类,亲人、亲戚送铺寒等棺敛物。另外有花圈、花篮、金银斗儿等纸火类。无论送什么,都要带一卷白纸,故而当地把祭吊称“烧纸”。
行礼、念经与出殡 丧礼中的大礼有8人,小礼4人,主祭官1人。礼宾一般是当地学者,或官吏。有朝祖礼、告庙礼、安祖礼,大礼有“初献”、“亚献”、“终献”。现在常行的是“家祭礼”或“成服”、“点主礼”。
家祭礼又叫“三献礼” 出殡的时间由阴阳先生择定。先由吹响奏曲,执客带孝子出门,当街长跪。执客长呼“孝子磕头请着呢”。邻友即聚会、有吃“发丧饭”的,有在丧屋敛棺者。渭源敛棺,常在发丧前进行。除铺盖之类,另用纸包洁土填棺防尸身滑动。只有在天气过分炎热、尸胀等情况下提前敛棺,“发丧饭”后即便起丧。先由年轻力壮者用手抬臂挽,把棺木抬至街巷,再在灵柩两侧绑椽等作杠。当地出殡,一般不用车,由八人抬送。孝子烧纸,摔碎“纸盆”众孝子拉纤布,哭赴丧地。路上,主孝子抱一小瓦罐儿,内盛丧者初亡时献在桌上的小米干饭,称“食米缸儿”。
到了墓地,由挖坟人入墓穴,再次清土。孝子们绕墓穴一周,给挖坑人赠小费。然后众人用绳索吊棺木入穴,阴阳拉线定准位置安放“食米缸儿”后,孝子们绕穴一周,背手从身后抛土落棺盖。帮忙的邻友们便奋勇当先的开始铲土填穴,直至成坟。然后再次祭献,点燃所有纸火后辞坟归家。回来时丧家备有清水厨刀,埋人者清水洗手,在刀上揩拭,称“刀割水洗”表示村子将断绝死亡,不再丧葬的夙愿。送葬后丧家要请帮忙的及远来亲友吃感谢饭。经济情况好的人家以酒肉菜肴备席招待。饭后孝子及帮忙友人点检礼物,钱钞,打发阴阳、乐工。并对总理、礼宾及帮忙日久的代劳人,送礼物上门,以示感谢。
余祭 送葬后三日内,每夜要由儿女们在大门外烧纸钱,称“旋门纸”。第三天的夜半由孝子及亲友去坟地烧纸钱,奠酒、插香烛、丧棒、撩培坟土,叫“收土”,完成后互相示意,悄然离去,不敢出声,恐亡灵跟随到家。以后从亡日算起,每七日一次祭祀,去一次坟头,至第49日祭后结束,称烧“七七纸”。“七七”的祭祀,由子女们参与。到了百天,由子女与亲戚坟头祭祀,一般亲友,参予家庭祭祀。以后一年、三年、五年、九年,都要“接先人进家”在家祭祀,去坟头烧纸,九年过后从便。
当地人倘若在家院以外亡故,按风俗不得进入院门,须在院外择地搭篷停丧,棺敛、起柩都在院外,是有缺憾的丧事。
另有忌俗,孝子在烧“百日纸”之前,不得串亲访友,到别人家去。倘若进了别人大门,会被称为“冲门”,是很忌讳的事。公事场合、商店、旅社等营业处无忌。
回族丧葬 亡人去世前,由阿訇与亲人浇浴其人,并请阿訇念忏悔经文。逝后阿訇在其家高位置处,念颂《》。归真、埋葬当晚,请阿訇及教众念经,纪念亡人。去世后,用裹尸布裹尸,男用三块,女用五块。送葬用塔布提(丧车)相送至坟穴,无随葬品。
祭祀日每7天一次,共祭10个7日。另有第4天、40天、100天、周年等隆重,亲朋好友聚丧家纪念。阿訇每祭都去,念经追悼。
婚嫁
旧时婚姻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家庭包办而成,现在倡导自由恋爱,举凡婚俗礼仪,虽有发展变化,但大体细节多承传统,大同小异。一对男女的婚姻大事,大体分为四步:
一是相亲说合请媒人。男女双方由父母说合或者自由恋爱已两情相悦的,除了男女双方约定而提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请媒人从中说合。媒人要能说会道,如若男女双方的家长
有一方不同意闹别扭,媒人就需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努力促成婚姻,在一桩婚姻的说合中,媒人的地位很特殊也很重要,所以民间有“媒婆婆,一天三顿油馍馍”的说法,这说的是对媒人的尊重,而说亲时夸富,送礼时哭穷,讲的则是媒人成人之美。
二是合相、研礼、订婚。合相就是男女双方把对方的生辰八字交由媒人,并由媒人请占舆象学之士或风水阴阳,看双方生肖的生克,由易而卜结合五行推算测定人生际遇、婚姻境界,其中有许多说道。研礼就是商定彩礼,彩礼有“干礼”、“湿礼”之分。干礼,指现钱。湿礼指布帛、首饰、家具器物,衣服鞋衫及其他用品。订婚时男方的叔伯父亲、舅父媒人以双数为喜,去四人、六人或八人。除了拿初次见面认亲的礼金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送女方红绳相系的美酒两斤,女方礼尚往来,在喝完订亲的喜酒之后就要在双瓶之中装满五粮食,表示女方允诺答应将要扎根男方生儿育女。这是第一次男女双方家长的正式见面。之后女婿要向女方先人和在座的长辈磕头,女儿这时也就该“改口”,开始和女婿一样地称呼男方长辈,女儿端着酒每敬一位长辈,亲昵地称呼一声,长辈们就要把提前准备好的红包递到女儿手中。如此,两家就正式结为秦晋之好,儿女百年。
结婚习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