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北风俗史话——东北的火盆与大烟袋
◆ ◆ ◆
文 | 于济源
选自《大东北风俗史话》
   
早先年,关东人抽旱烟,烟袋很有讲究。烟袋由烟袋杆、烟袋嘴和烟袋锅三部分组成,还有拴在烟袋杆上的烟口袋。烟袋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一般是铜的或琉璃的瓷的及江石的,上讲究的有的是脂玉或玛瑙做成的,其中尤以玛瑙为最佳。玛瑙质地柔软,颜鲜艳,纹理斐然。据说玛瑙性温,冬天即使放在水里,水结冰了而玛瑙周围仍不结冰。玛瑙烟袋嘴含在口中不硌牙,有柔软舒适之感。烟袋杆是用空心柳做的,因为关东不产竹子。做法是用细铁丝把空心柳捅成空心,使之透气。只有近代才用竹子制作。做法与南方的没有什么两样。而烟
袋锅是铜铸的。烟口袋称烟荷包,很有地方特,有用狍子和鹿蹄制作的。据尤金良的《赫哲族衣饰习俗》(《民俗报》总21期)介绍:“烟荷包是用狍爪子和鹿爪子制作成丫腰葫芦形状,缝上狍皮袋,把口抽死,挂在烟袋杆上。也有的绣花码云字边的。”还有用布缝制的,里表双层,绣上各种花卉和图案。烟袋上多拴有小核桃、小葫芦、小玉石球、小玛瑙球等点缀物。青年男女订婚结婚,姑娘都要给男方绣个烟荷包,这也是关东人的习俗惯例。
▎特大号大烟袋
关东人喜爱吸关东烟。关东烟以吉林省蛟河产的烟为上乘品。蛟河县漂河口产的烟又为上乘之上乘。据说慈禧太后专抽漂河烟。那2亩地里产的烟全作为贡品送到北京。但据史料及口碑资料得知,关东人在没种旱烟之前,是以柞树叶、榛柴叶代替旱烟的。关东人把漂河烟说得神乎其神,甚至新鲜的烟叶,装进烟袋锅里,也能点着,称之为“不弱火”。
结婚习俗
▎铁火盆
关东人的烟袋分长中短3种。最短的不过1尺,最长的可达3尺以上,这就是关东的大烟袋。
大烟袋的烟袋锅为铜制的,最大的口径可达5cm,烟袋嘴也很大,长可达12cm,口径可达4cm。烟袋嘴扣紧烟袋杆的堵头有方形也有圆形的。杆的长短与吸烟人的年龄是同步增长的。年轻人多用小烟袋,吸完烟把烟口袋缠在烟袋杆上别在后腰上。超过50岁的人,一般就用中等长度的烟袋,若再用小烟袋,就显得不庄重,会被人讥笑。老年人一定要用长烟袋。这也是有原因的。原来关东人家里都有火盆,火盆放在炕沿前的杌子和木凳上,老年人倚在墙壁、行李卷上或侧卧吸烟,就 把烟袋锅放进火盆里,吸完烟即可把烟灰磕在火盆里。这就决定烟袋杆必须长一些。火盆无冬历夏总是放在屋里,即使不生火,也要放在炕沿前。火盆有铁铸的,也有铜铸的,还有用黄泥做的。姑娘出嫁,稍殷实的人家,都要陪送个铁火盆或铜火盆。黄泥火盆的做法是这样的:用麻刀、兽毛搀黄泥沤沥,然后做成带腿的泥盆。泥盆在阴干过程中要不断用碗碴的光滑面蹭拭,把外面蹭得净光明亮,干透之后即可使用。这样的泥火盆保温效果好,坚固耐用。潘起的《昔日吉林民间习俗》一书对铜火盆做了详细介绍:“大铜火盆直径长70cm,像个大洗衣盆。火盆底下是三足鼎立,放在专为放置火盆的油漆的雕花底座上,铜火盆加上底座的高度恰与一般地桌相同,都是放在南北炕的地当中。”平时把火炭埋在灰里,用火时用铁做的火筷子夹起火炭,用嘴喷吹,即可出火星。因此火盆又是保存火种的重要器具。富育光的《满族火祭习俗与神话》一书说:
吉林乌拉街满族人家,过去有接火神习俗,“用神火烧邪气,清宅净院,讨一年吉利,各户主人还要将院中炭火取回,埋在火盆里,主妇要天天添火,使之长年不灭,叫‘长明火’。家人严忌往火盆里吐唾沫。这些习俗,仍是古代先民重视保存火种观念的遗存。”可以这样说,关东人在灶膛火盆里埋火炭,除了重视保存火种之外,也是对火崇拜的表现。这颇有点像云南省的基诺人和摩梭人,也很像日本的火盆(火钵,又称火桶、炭柜),既可取暖烹调,又可保留火种。对原始人来说,火种不易获取,保存火种使之不致断灭,关系到全部落的生存大事,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赫哲人也有这种宗教礼仪。
▎泥火盆
长杆烟袋风气的形成还与满族的礼仪习俗有密切关系。满族的子女讲究孝敬父母,重礼仪。父母在睡觉之前,儿媳要给公婆装袋烟,这叫“倒头烟”。老人卧在炕上吸烟,烟袋锅抵在火盆里,吸着吸着,可能入睡,但绝不会引起火灾。这也是老年人使用大烟袋的又一个原因。
大烟袋现在几乎绝迹,只是在偏僻的村落偶有发现。火盆与大烟袋既表现了关东的地域特点,习俗民情,也可以看出满族人民孝敬老人的美好品德。
- 方志吉林 -修志问道 以启未来
【号:fangzhij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