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  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  两公皆自忘其穷达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  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燔:焚烧。睽:背离,不合。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剧:流畅,痛快。解舟:退居江湖。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的义项:造访的意思急速,赶快。危急。,至。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分析】(1)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
2)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据此作答。
4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句中意思是于是意思是
意思是痛快意思是到了。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5)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D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⑶“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
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2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注释】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罪垢:指罪孽。
污:烦恼。翛(xiāo)然:超脱的样子。附丽:附着,依附。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
(宋)苏
    清夜无尘。月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石中火: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求所以自新     汝家,必敬必戒             B. 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
C. 私窃           宴酣之                                   D. 石请记之         百废兴用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答案】 1B
2)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
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4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5)【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解析】【分析】(1A的;到。B隔。C意动用法,以为乐;快乐。D详细;通,全、都。
2)这句话的意思是: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据此可
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则物我相忘。
3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继连笑着说: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由“”继连说: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