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诗鉴赏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选择题
1.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李贺借叹马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B.《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C.“清秋”一词理解为“秋天的清晨”。
D.“何当”一词,写出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马儿自知遥遥无期。尽显无奈,又寄托了无限的期盼。
2.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李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诗中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B.唐代诗人李贺,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
C.李贺的《开愁歌》、《日出行》、《苦昼短》等诗抒写失意之怀,悲慨人生短促,但他毕竟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
D.《马诗》中“快走踏清秋”,“走”的意思是跑,“快走”意思是“走得很快”。
3.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朗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
B.朗读《马诗》时,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何当金络脑”读的时候语调可适当上扬,“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
C.李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D.李贺因仕途不顺,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寓言故事,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英年早逝。
二、简述题
1.请你说说《马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是: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什么时候喪能築爲帶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2.请赏析《马诗》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
地。“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身下的颜,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月似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沙场征战的场景。
3.请赏析《马诗》后两句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诗的后两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马儿才能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之时恣意驰骋呢?“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第三句开头以“何当”两字作设问,“何当”即“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令人感慨扼腕。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选择题。
1.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石灰吟》是主要赞美石灰的品质,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
B.《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C.全诗每句不离石灰.表面描写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上句句关照人的品格,都是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质。
D.诗人咏石灰,也是吟咏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状态,吟咏自己磊落的襟怀。
2.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于谦行事章奏,悉合机宜,号令明审,且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
B.景泰八年正月,武清侯石享、太监曹吉祥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乘景泰帝病危,发动夺
门之变,迎英宗复位。
C.于谦遭诬陷以谋逆罪被杀,籍没时家无余资。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D.郑燮罢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菊、石,其诗书画,世称“四绝”。
3.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石灰吟》作者于谦为人正直、坚贞不屈,诗人以石灰自喻,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的精神。
B.朗读《石灰吟》时,“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可以读得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读得平稳、急促,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
C.朗读《石灰吟》时,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D.于谦是钱塘人,明朝大臣、军事家。
二、简述题
1.试说说《石灰吟》大意。
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2.请赏析《石灰吟》前两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石灰石要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之后,又要经过烈火焚烧才能成为石灰,因此磨炼出了坚强坚韧的品格。“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被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同时这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3.请赏析《石灰吟》后两句。
诗的后两句中,“粉骨碎身”是“烈火焚烧”的必然结果,“浑不怕”与“若等闲”一脉相承。“要留
清白在人间”则是前三句的总结,既是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的根本原因,也是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
4.请赏析《石灰吟》中“清白”所起的作用及蕴含的深意。
“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从全诗看,要成就清白,何其不易,要保持清白,又何等艰难。生命可以消逝,躯体可以抛弃,但精神气节却要长留天地。
5.试赏析《石灰吟》中,作者借石灰所表达的情感。
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于谦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选择题
1.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B.《竹石》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C.《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坚劲”理解为“坚强有力”。
D.于谦的诗中“世上英雄本无主”体现了英雄气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体现了他的愿望与雄心。
2.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竹石》中,“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
中感受到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B.朗读《竹石》时,“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
C.朗读《竹石》时,“千磨万击”可以读得快一些、重一些,“还坚劲”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D.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3.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封郑燮为书画史,十八年因饥荒为民请愿得罪大吏而被罢官。
B.郑燮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你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C.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
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D.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二、简述题。
1.请简要说说《竹石》的大意。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2.请结合《竹石》前两句中“咬”,“定”,“不放松”所表达的效果,简要赏析《竹石》前两句。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4.请赏析《竹石》后两句。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5.请简析《竹石》是如何借物抒情的?
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6.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石灰吟》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
决心。《竹石》表达了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共同特点: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写物,实际上表达诗人做人的志向和节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