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常识之
二十四节气的地理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二十四节气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
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大约半月时间)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2个,共24个节气。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一年四季共有24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立夏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节气不仅指导农事,也指导中国人的生活。于是与每个节气对应的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