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文阅读:民风民俗
【单元主题回顾】
篇目 | 体裁 | 主要内容 | 阅读重点 描写风雨的成语 |
《社戏》 | 小说 | 通过“我”这个外来少年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作品围绕“社戏”展开情节叙述,事件集中,人物鲜活,夜间水乡之景非常有意境。 | 把握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回延安》 | 诗歌 | 感恩节发朋友圈的说说通过“我”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延安的风土人情和新面貌。 | 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中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理解诗作采用的陕北民歌写作方法。 |
《安塞腰鼓》 | 散文 | 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风民俗,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 | 领会本文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的独特之处。 |
《灯笼》 | 散文 | 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 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 |
语文要素:(1)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2)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
【文阅读训练】
(一)社火①
马未都
①社火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对生死、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解,于是祭祀祈福盛行,以求在巫术咒语和图腾崇拜中获得快感,得到解脱,这就是社火形成的初因。
②“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二者合一,尊为“社稷”。历代君主帝王都亲祭网上银行怎么用“社稷”,后“社稷”一词借指国家。自《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江山社稷的兴替成了中国历史的幻灯片,秦亡汉兴,唐消宋长,元去明来……王朝迎来送往,百姓却要照常生活,生活就需要社火搜索的近义词,需要风调雨顺,需要国泰民安。
③“社火”一词肇始于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南宋范成大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都提及了社火。显然,宋时社火已经普及,按孟元老的话说即是:天晓至暮,有之,呈拽不尽。
④农耕民族靠天吃饭,靠地生存,春种秋收,所以在一年之终、来年之始“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社火不仅驱恶辟邪,还能祈福消灾。千百年来,社火在黄河流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仅给百姓带来欢乐三国志战略版 新赛季开启,更多的是给百姓带来希望。
⑤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首先在于象形的文字,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表达意义的能力非凡,哪怕几千年前遗存下来的甲骨文字,今人绝大部分都能够顺利解码,从而达成与古人的促膝对谈。其次在于直观的表演,社火是其代表,凡面具之凶神恶煞乃驱除疫鬼,凡器具之敲打撞击乃祓除灾邪。中国古人无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都能保持这样一种心境,仰仗其原始力量让自己在苦难中寻到幸福。
⑥闹社火是一种幸福,红红火火,一个“闹”字无法替代。北宋词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千年以来为文人盛赞。不闹不能将春意和盘托出,不闹不知春天有情有义。闹社火亦如此,不闹不足以铭记悠久的历史,不闹不足以彰显灿烂的文化,不闹不足以承载复兴的梦想。每年闹社火的强烈展现,让我们的民族既知过去,也知自己,更知未来。
⑦民国以降,是中国传统文化变化最快的一百年,过去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正在一天天地
减少,忽然有一天茫然四顾,我们才知道传统文化也同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你不关心它,它就会离你远去。社火也是这样,百年来一天天地黯淡了,幸亏我们中间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利用最新的记录手段,将瞬间定格于永恒,将过往保留在面前。
⑧今天,当我们看见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那个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手手相续的关中社火已成了一份宝贵的资产,这份资产属全民族共有,让人感动之余,更让人深思。
⑨愿我们的文化永远灿烂,愿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注释】①社火:我国民间过春节时的一种庆典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1.我国黄河流域为什么普遍流行“闹社火”的风俗习惯?(3分)
2.细读第⑤段,简要说明“我们民族文化的强大”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4分)
3.请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说说为什么“闹社火的强烈展现,让我们的民族既知过去,也知自己,更知未来”。(6分)
4.鲁迅在《朝花夕拾》里的两篇文章中曾提到过的“迎神赛会”,其实就是类似于“闹社火”的浙东风俗。请写出这两篇文章的题目。(2分)
(二)塞北土炕
施玉萍
①从小生长在塞北农村,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割舍不断的“农家情结”。童年时故乡的农家房舍,都是土坯砌成的窑洞。家乡的土炕,像一块魔方旋转着农家人简朴快乐的生活——夜晚铺上被褥,土炕就是卧室;客人来了让坐炕头,土炕就是客厅;放上方桌摆上饭菜,土炕就是餐厅;饭后撒下碗筷摊开书本,土炕就是书房。现代都市单元楼内分门别类的居室格局被农家人的一条土炕演绎得淋漓尽致。
②小时候土炕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竹编的炕席,斑斑驳驳的围墙,高高的窗台,还有热得发烫的炕头。那种横横竖竖、错落有致的炕席,躺在上面很是凉爽,但却让小孩子们很感头疼,稍有不慎就会擦上小刺。再大一点的时候,炕席被卷出了家门,请进来的是油亮的
大花油布,一同变化的还有围墙上好看的风景。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农村生活习惯中,土炕上的变化最能显示女主人的精明能干。
③童年时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冬天土炕的取暖,母亲在秋后生产队最后一批粮食归仓后,就开始捡柴火、拾玉米茬了。冬夜里,窗外北风呼呼,屋里一条暖炕让寒夜不再漫长。母亲的勤俭和清洁在村里颇有口碑。简陋的窑洞,在她的布置下满屋子火喷喷、暖和和。后来父亲外出谋业,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家生活。精明的母亲省吃俭用,操持着盖起了当时村里唯一的砖房。纸糊的窗花换成明亮的玻璃,油亮的革布取代了陈旧的油布,但那条土炕却依旧暖暖地守候着。再后来,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好转,砖房变成了瓦房,各种时新的建筑装修材料在家里落了脚,燃气灶、电暖气等也进了家门,家人一度为要不要土炕起了争议。
④母亲舍弃不下那浓浓的“炕头情”,专门留出一间保留了火炕的屋子,并拾掇出了闲置多年的风箱,再将一口大水缸立在墙角。我们很为母亲的这一“壮举”叫好。一次回去时恰逢村里停电。我执意要替母亲在那间屋子里烧火做饭。掏灰、按柴火、放炭、点火、拉风箱,小时候那么熟练的生火技巧,隔了多年竟然生疏得手忙脚乱。滚滚的灶烟从灶台里轰
地冒出来,来不及躲闪的我被呛得直流眼泪。母亲说还是你们城里的煤气好使,又干净又方便;我说还是这冒烟的灶好,多有“烟火”气息!父亲坐在板凳上拉着风箱,母亲在灶台边搓着莜面,锅里的水吱吱作响,地上散乱着烧火的玉米秸,从灶口扑出来的火星飞舞着,灶口的火光照得屋子忽明忽暗的。每一次看到这场景我都感动得想要落泪!
⑤农村人热情好客,待客的最高礼仪就是坐炕头,再加一顿香喷喷的油炸糕。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随父母出远门走亲戚,每到一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盘着腿儿,看人家在忙里忙外地准备待客的饭菜。等油炸糕的香味从灶台间飘出来时,我忍不住拿起筷子,瞅瞅父母制止的眼神又悄悄缩回了手,直到被主人热情地以孩子小为理由第一个吃上油糕。时代在变迁,如今家有来客,坐在城市灯红酒绿的饭店包间里,吃着当年想都不敢想的生猛海鲜,却再也不到炕头上吃油炸糕时那种热乎乎的、期盼的滋味了。
⑥家乡的土炕以它的质朴,浓缩了我情感中永远化不开的亲情。
1.文中母亲的精明能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2.第⑤段内容看似与“塞北土炕”无关,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4分)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家乡的土炕,像一块魔方旋转着农家人简朴快乐的生活。(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2分)
(2)再大一点的时候,炕席被出了家门,啼组词进来的是油亮的大花油布,一同变化的还有围墙上好看的风景。(赏析加点字)(2分)
4.结合全文,谈谈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4分)
(三)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