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的轨迹(14)重三,而今上已成追忆
重三,而今上已成追忆
雪岸
而今上已成追忆,
融入清明三月天。
碧野寻芳春日暖,
流觞曲水柳生烟。
上已节的由来
上已节,就是民间常说的“三月三”,又名重三。
还是在儿时,笔者在每年的三月三,总是反反复复听到一句民谚:“三月三,上槎山。”
槎山,离笔者老家不过十来里地,是位于安陆市东北部的山峰,海拔332米。槎山自古就是安陆风景名胜之地。其三大景观,即“枯树无影、响石如钟、双泉灌寺”久著胜名。元朝诗人成廷珪《槎山歌为胡云夫作》云:“思亲恨不归来早,梦中只说槎山好。他年归隐奉亲欢,白头同向槎山老。”
每年的三月三,正是槎山松柏吐枝、杨柳拂风,百鸟争鸣,春花满坡的季节。当年此季上槎山,一可在废寺遗址烧纸焚香,气求福祉;二可品尝泉水,以泉洁面;三可登高望远,游山观景;四可漫步山野,采摘野菜;五可交朋会友,叙旧延情,真是一举而数得。
地菜,又名雀雀菜、鸡脚菜、菱角菜,雅名为荠菜。江浙一带又叫枕头菜,是一种天然野菜。【诗经】曾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苏东坡曾云“有味外之美”。陆游亦云“春来荠美勿忘归”。郑板桥也说“三春荠菜饶有趣,九熟栅桃最有名”。据【中华民俗风情丛书·饮食风俗】介绍,荠菜煮鸡蛋出自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婚姻之神简狄在仲春之月,玄鸟飞来的那天,同她的妹妹一起在河中行浴,忽然天空中飞来一只美丽的玄鸟,并将衔在嘴中的鸟蛋坠入河中。简狄与其妹争着从水中捞出此蛋,见此蛋五甚好,简狄遂吞下玄鸟蛋,不
久即有孕而生下商部族的始祖“契”。从此,契的子孙繁衍,逐渐发展为东方强大的部落——商。后来,世代相沿,人们把简狄吞玄鸟蛋这一天视为生育求子的吉祥时日。汉魏以来农历三月三水边吃鸡蛋之俗,便是渊源于此。
地菜,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多种疾病。相传“三月三”为地菜花生日。三月三时,妇女均戴荠花。民谣曰:“‘三月三’,地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仓就冒尖。”采摘地菜,煮食鸡蛋,也暗含孕育生命之意。因此,三月三,尝一尝如脂如玉又以银包金的鸡蛋,品一品苦中带甜的地菜清汤,闻一闻扑鼻的山野天然清香,更是难得的享受。那时,作为儿童及青少年的笔者,只知道口口相传的“三月三”,还真不知道它就是一个节日。因为这一天大家都不把它当节日来过,除“地菜煮鸡蛋”外,也不是家家户户必上槎山,相当多的农民却忙于春耕。
其实,农历的三月初三,还真是一个节日。在历史上,它就是上巳节,是我国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历史上的“三月三”,它的起源和发展由来已久。槎
三月三,春秋时期就已经流行。《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
魏晋以后,上巳节方固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到汉代正式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就成为“上巳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明清以后,“上巳节”的习俗才在汉族逐渐淡化,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如笔者的故乡)依然保留了部分习俗内容。但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它仍然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在壮族,它被称为歌墟节;在朝鲜族(中国),被称为三已日;在湘、黔、桂毗邻的地区,被侗族人称为“花炮节”;在畲族,被称为“乌饭节”;在土家族,被称为“情人节”(也叫“女儿节”);在黎族、瑶族、布依族、苗族,均被当作自己的传统节日。
上已节也是骟牛节
安陆的“三月三”也是早有历史记载的。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其中【德安府志】(二十卷·清光绪十四年刻本)之【岁时民俗】篇,即第347页云:“三月三日,农人听蛙声卜水旱,早鸣早熟,晚鸣晚熟。古谚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古以月初旬内上已日修碶踏青,今以重三日(即三月三——笔者注)代之。”
【安陆县志】(四十卷·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第349页【岁时民俗】篇云:“三月三日,各祀社为醮,曰为贺祖师成道,亦或为白兆(即安陆的白兆山)游。”
看来,安陆的“三月三”也是源远流长。
尤其叫人称奇的是,在安陆的部分地方还称三月三为“骟牛节”。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初叶的一年的春天,笔者在王义贞镇委办公室主任老田的陪同下,到该镇西部的三冲、钱冲、罗垅等几个村进行调研。当我们来到此行的最后的一站罗垅村时,快到吃中饭的时候了。大队支书把我们带到一家社员家里,还未进屋,就发现该户已经来了好多客人。不等笔者发问,大队支书说,这家今天过“骟牛节”,一大早到我,要我们一起来热闹热闹。“骟牛节”?陪同的田主任说,人家今天请客,不收礼。骟牛节有个
规定,谁家的小公牛长大了,能拉犁拖耙了,就在那年的“三月三”为此牛去势,就是骟割。那个农家就过这个节。就要请左邻右舍,三亲四戚来过节,所以叫“骟牛节”。来客吃餐饭,喝喝酒,就是祝贺,从来不送礼也不受礼,以示对牛的崇拜。至于这个风俗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是祖上人传下来的。这一带骟牛时间都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说它是节日,也只是个别需要骟牛的农家的节日。
笔者有个习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便着手查史料。然而,翻遍二十四史,也没看到“骟牛节”的记载。后来在网上也只看到越南有的地方有这个节,名叫“阉牛节”。只有这三个字,再也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了。近几年,笔者在翻阅有关中国民间风俗的书籍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些地方有关耕牛的节日的记载。
【风俗奇观】第27页至28页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聚居在湘、黔交界边境的)侗族男女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其中,最有风趣的要算“舞春牛”。“春牛”由两个身强力壮的后生扮演,他们腿扎黑绑带,身穿紧身衣,往竹、纸扎的牛头及青土布做的牛身下一拱,便成了一头灵活的“春牛”。舞春牛时,有鼓乐队和农耕队配合,鼓乐队在前,春牛居中,农耕队随后,依次到各村寨表演。每到一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列队相迎,他们在芦
笙、锣鼓的伴奏下,欢唱着春牛歌:“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并将春牛队拥进村寨鼓楼前的石板坪里进行专场表演。
【风俗奇观】第60至61页云:“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那坡、德保、天等、大新等县的壮族农家,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日,三夏大忙胜利结束后,便按照当地习俗,家家户户将牛栏修整一新,给耕牛洗梳打扮,让耕牛免除劳役,欢度一次别有风味的“牛魂节”……(在‘牛魂节’那天,人们清洗牛栏、洗刷牛身、喂牛糯米饭、甜酒鸡蛋汤、绿豆粥、和以大米、玉米、小麦、荞麦、大豆合制的‘五香糍粑’,用红纸缠牛角)合家老少虔诚祝祷耕牛健康长寿,再由长者高唱牛歌,声调悠扬。歌词如下:
世人听我说缘由,兽中最苦是耕牛。
春夏秋冬出苦力,四时耕种求丰收。
忍辱负重勤耕作,积肥拉车忙不休。
风里雨里埋头干,任劳任怨无他求。
……
惜衣方有衣服穿,爱牛才有五谷收。
奉劝世人惜耕牛,人畜两旺乐悠悠。
桂西壮族人的牛魂节,古已有之。相传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姆渡氏族公社制作了骨器、陶器,会用骨耜翻地种植水稻后,就懂得饲养猪和牛。在落后的刀耕火种原始时代,耕牛为人类拓荒耕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故人们对耕牛非常崇敬和爱护。”
最近,笔者又从网上查到,广西南丹县举办“壮族三月三古兰敬牛节”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中新网广西新闻2019年4月3日电(柏黎娟),广西南丹县吾隘镇古兰村近日举行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古兰敬牛节”。“敬牛节”是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南丹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南丹县吾隘镇每年三月三都会隆重举办“敬牛节”,以表达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敬意。当天,古兰村附近村寨的近千名村民身穿统一的壮族服饰,自发结伴来到古兰村参加“敬牛节”。当地壮族众认为,牛自古以来,为他们耕田犁地,创造财富,却无半点怨言。为此,牛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把牛当作神来敬贡。歌谣唱道:
壮家历来就爱牛,有牛才有大丰收。
牛给壮家生存路,牛的精神传千秋。
“壮族三月三古兰敬牛节”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壮家人民锣鼓喧天,敬神牛、击鼓催春、牛过佛门、唱敬牛歌、驯牛、犁田、耙田、四季舞、赎牛魂、丰收舞、竹梆曲、古兰鼓、童牛舞、牛斗虎、抢绣球、牛梆铃等多个节目轮番上演,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壮族文化,表达了壮族人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