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因。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新课程标准多次明确地指出:“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要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大量新颖的教育理念,为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了契机。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通过以下几方面途径。
一、实施成功教育,激发兴趣
新课标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尽可能使每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发挥。新的评价机制为教师实施成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激发兴趣。
成功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标准。对同一地理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设置成功的标准。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得较全面、较有深度,这就是他的成功;一般层次的学生回答得不够“标准”,但只要其思维与所提问题具有某种相关性,这就是他的成功;平时上
课不认真的学生可能会答非所问,只要学生在整个回答过程中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是他的进步,这就是他的成功。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特长的不同来实施成功教育。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寻他们的闪光点,因人制宜地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兴趣。
二、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兴趣
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生活意义的教育,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换言之,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与地理联系起来,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对学生来说,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他们对这些很熟悉的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又存在疑惑,必然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而运用地理知识就可以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对地理产生需求感,并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功效和价值,因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我在执教《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首先展示配有自然声效的天气、气候景观图导入新课,面对这些内容,每个学生都不陌生,他们每天都要接受这些不同天气、气候的洗礼和沐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心理;接着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贯穿于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锋面系统与气压系统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对他们产生需求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兴趣。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学习洋流成因前,引导学生回忆风吹湖面情景;学习季风环流时,引导学生回忆夏日游泳时水体与池面的温差;冬日洗脸时自来水温度与水龙头的温差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情感教育,保持兴趣
新课标注重情感领域,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以往教学中过多地侧重与地理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情感体验,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了情感的荒漠,更无法体会到地理“情感”的独特魅力。
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情感因素的挖掘与设计,通过创设教育教学情境,充分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图片、音像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来表现地理学科的情感因素,使学生
产生情感共振。例如:在学习“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时,通过对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的相关图片、音像资料展示与播放,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一座山自然景观的差异美与和谐美,在内心深处享受了美的乐趣。这种美的体验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地理学科的情感与日俱增。
地理中的美感只是地理情感因素的一种体现。地理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教师“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品味地理学科“情感”的魅力,从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提倡课外延伸,发展兴趣
各种地理杂志报道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很多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并提出各种问题,其中有一问题提得非常好“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学生们畅所欲言,其奔放的热情、宽广的知识面是老师始料未及的,他们概括出好多理由。最后我提示学生是否也可以用洋流的知识解答这一疑问。许多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价值。这次课外知识的延伸不仅充实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在课外延伸中发展了兴趣。重视学生课外的看、读、听、写等知识的渗入。积极鼓励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和一些科教电视节目,例如央视十套的“走进科学”、一套的“人与自然”和“新闻联播”等;多读报刊和课外书,如“中国国家地理”、“大自然探索”等;多听广播和录音,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中蕴藏着许许多多与地理学科密切的知识;多写科技小论文和游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