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志愿者的使命与服务规范
第一节志愿者的使命
一、什么是志愿者使命
(一)志愿者使命的含义
使命,即重大任务。志愿者的使命即志愿者的重大任务。这个任务是什么?简言之四句话:志愿无偿服务,传播友爱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个人成长。
(二)志愿者使命为什么这样定位
1、这是志愿精神所决定的。什么是志愿精神?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精神的由衷赞美。志愿精神可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而志愿、不为报酬、利他则是志愿精神的三要素。
白蛇传说结局2、这是志愿动机所决定的。志愿者参与服务活动的动机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意愿,也有充实自我、锻炼才能的需求。在复杂的动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意愿。
在真心提供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也需要获得尊重的满足、获取成就的满足、交友需求的满足、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锻炼需求的满足等。
3、这是继承优良的历史传统。现代百年志愿者服务史表明,志愿服务从一开始就以志愿、无偿、利他为主要标志的,以服务、友爱、共同美好为己任的,已成为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
二、如何理解志愿者使命的内容
(一)志愿无偿服务
1、志愿服务必须首先是公益的、利他的。
2、接受和完成无偿服务的任务完全是心甘情愿的,没有任何强迫因素。
3、接受和完成任务所付出的服务时间、劳动、财力、物力等都是无偿的,不求一分回报的。
4、必须以自己的时间、劳动、财物资源等无偿地付诸服务。
(二)传播友爱文明
1、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让接受服务者感受关爱与社会文明。志愿者无偿付出服务,使接受志愿服务
的人都可能从志愿者身上直接感受到关爱和城市文明,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积极影响。
2、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让接受服务者得到帮助和获得尊严。志愿者无偿服务,
对需要帮助的人在解决困难的同时,还获得并享受了城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作为人的尊严。
3、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让接受服务者得到成长与进步。接受志愿服务的人在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也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他们通过与志愿者一起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高了个人能力。
(三)促进社会和谐
1、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让世界多元文化得到更多的交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精髓。通过志愿服务能够增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沟通、理解与交融,从而促进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元化,也就更具生命力。
黄菡女儿照片2、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促进平等、正义,世界和平与社会和谐。通过志愿服务的鲜活实践与理性思考,让更多不同的人走到一起。特别是可以促进社会改善对残疾人和社会弱势体的歧视与偏见,认识到所有的人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应该平等、融洽、共享,使人感受到世界的关爱和温暖,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和谐。
3、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提升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自古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种意识和责任感落实到每一个细小的行为中,关心国事如家事,热情待客,竭诚服务,报国之心,见诸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志愿者的风采,赢得国际赞誉,也将激励并提升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凝聚爱我中华的民族精神。
刘在石是谁(四)实现个人成长
1、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与不同的人接触,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配合,开拓视野,丰富阅历。
2、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提升专业与沟通技能。志愿者通过与自己的志愿服务合作伙伴、相关主管及服务对象进行专业或日常沟通,提供令各方满意的服务,能有效提升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技能,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加强社会责任感。当人们举目无亲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当一些老年人或残障人难以行走时,当孩子与父母走失时,当意外和疾病突然袭来时,志愿者的经历会让你充分地感受到在你身边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担当,而这正是一个人的社会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作为社会一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4、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发展友谊和扩大社会交往。志愿服务是与人接触的工作,无论志愿者是与团队成员,还是与服务对象交流,都可以通过服务发展友谊和扩大社会交往,并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人脉基础。
5、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体验团队协作和合作的力量。志愿服务也是团队工作的过程,我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遇到挑战和困难时,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团队的力量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信心。
三、志愿者使命与志愿者服务项目、服务活动的关系周有光去世
1、使命是总任务。使命是总任务,服务项目是使命派生出来的具体任务,服务活动是完成任务的实践行动。每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每一个志愿服务活动,小到邻里相助,大到国际主义,小至帮助指路,大至战争救护、重建家园,都是志愿者使命内容的一部分。
2、意义一样重大。志愿者完成使命任务,可以参与大型服务项目,更多的是小型项目。项目不分大小,意义一样重大,价值一样可贵。
3、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参与最适合自己和最能发挥自己的服务项目当然是最佳的服务选择,但是现实往往不能如愿。当你参与不太如愿的服务项目时,同样坚持量力而行,从中到自己能做的服务内容。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奉献的精神地位是平等的。
4、服务必须遵守必要的规范。志愿者肩负光荣的历史使命,以崇高的奉献行为回应社会的崇敬和期待。志愿者的形象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志愿者个体的意义。服务中志愿者任何自由主义行为都会损害志愿者光荣体的形象。所以,无论志愿者个体还是团队,志愿服务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
四、坚守信念,不辱使命
(一)怀抱志愿精神
1、弘扬志愿精神,自我激发动力。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统一,这是志愿精神的内在动力。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成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核心驱动力。
2、树立良好的志愿动机,促进志愿行动。什么样的动机决定了什么样的行动。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动机复杂多元,但是志愿精神的志愿、不为报酬、利他等三要素必须成为志愿者树立志愿动机的核心价值观。
(二)强化身份意识
1、志愿者是一个光荣的社会身份。志愿者从亮相社会的一刻起,即被定位在一个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受到社会的尊敬和期待。这是由志愿服务工作的性质、范畴所决定的。志愿者在社会的尊敬和期待中,自觉地担当志愿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每一个志愿者都应以自己拥有这个身份而自豪,自
觉地爱护这个身份,珍惜这份光荣。
2、强化身份意识就是强化服务意识。志愿者只有在心灵深处养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才能使自己的志愿服务行为高度自觉,才能不畏艰难地完成服务任务。
(三)遵循服务至上
1、服务至上是志愿服务的根本法则。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在于公益性服务和利他性服务,核心是服务。表达思念牵挂的句子
2、遵循服务至上。志愿者应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为服务对象排忧解难,所作所为以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为目标。
3、践行服务至上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志愿服务的生命。志愿者在服务中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而且要拿出最高的服务效率和最好的服务效果。
(四)提高自身素养
1、加强修养,提高品格素养。志愿者良好的品格素养是志愿者塑造自身美好形象的重要支撑。品格高尚是志愿者应有的精神追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品位,提升情趣格调,以心灵美提升行为美、形象美。宋祖英简介
2、勤奋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志愿者面对服务的公众和服务需求都是具体的和不确定的。这对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是严峻的挑战。勤奋学习,知识渊博,是提高志愿服务能力的可靠途径。
3、勤于锻炼,提高实际能力素养。志愿服务必须拥有必要的服务本领,即实际能力。实际能力除了需要知识素养外,还需要实践经验、思维方式等。志愿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自控能力等。勤于锻炼,勇于锻炼,是通往能力娴熟的必由之路。
【案例】:文明风景的维护人
早上七点半,在东门路育麟桥路十字路口,带着蓝白相间的帽子、穿着蓝马甲的王磊,挥动着写有“保护生命,安全出行”的红小旗。王磊说,“只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执勤,作用显而易见。通过路口执勤,不但自身的觉悟提高了,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的朋友及家人。”有一次,一位老大爷在人行横道线上左顾右盼,看样子是要闯红灯。王磊发现后赶紧举起小旗,用力地挥舞,并指向红绿灯方向。这时候,老大爷朝着对面的王磊笑了笑,退回了横道线内。这种无声的交流使文明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关链接】现代志愿服务源起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慈善活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等国的志愿服务逐渐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鼓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20世纪中期以来。志愿者的精神进一步受到世人的崇敬。198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创立了国际志愿者协调委员会。1985年开始,联合国代表大会把每年的12月5日规定为“国际志愿
者日”。如今在许多国家,志愿服务已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美国人口中有50%左右的公民每周参加志愿服务,加拿大27%,日本25%,澳大利亚32%,英国48%。改革开放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也向中国派遣了包括地理、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志愿者来中国工作。后来国外的其它相关组织也陆续派遣志愿者到中国来。
今天的志愿活动与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密切,如涉及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方面。各国的志愿服务又各具特,例如日本的志愿活动以社会公益服务为主,法国的青年志愿活动以服民役为主,美国志愿者以青年援外服务为主等。
新中国的国际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从6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曾经对亚洲、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大量志愿人员参与相应的援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