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221611 江苏沛县湖西中学 董玉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根据本人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时,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是在被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
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由“教我学”向“我能学”的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习惯让老师教、听老师讲。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同学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这种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由老师“教我学”认识到“我能学”。
三、引导学生认识“经历过程”与“记取结果”同样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就是所谓的“重结果”。“重过程”则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
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才能达到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的目标。
四、引导学生重视对知识的体验。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次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经历。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
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平等的姿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有了这种温暖的个人关系,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就形成了。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3、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完
参考书目:《新课程与教师角转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
组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