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
一、拼音:bǔ shāng
二、释义:人名。(公元前507~前400) 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为孔子弟子,擅长文学、孔门诗学,由子夏六传而至荀卿,荀卿授浮丘伯,为《鲁诗》之祖,复授毛亨,为《毛诗》之祖。又《春秋》公羊、谷梁二传,皆传自子夏。孔子殁后,子夏讲学于西河,魏文侯师事之。载的拼音
三、卜商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孔门十哲之一。
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 [1]  ,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
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
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归葬于温县,从祀于孔庙,追封魏侯。
四、卜商生平:
子夏(公元前507—前400年) [1]  ,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
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索居。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五、卜商个人作品
魏王冢中的《归藏》应来自于子夏之徒所传习者。
六、卜商主要成就
子夏易传
史载孔子弟子卜子夏传《易》,并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
对子夏易学的一些问题,学者存有争议。如:《子夏易传》作者是卜子夏还是汉人韩婴?
本文对古籍所记载初步考察《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貌,确为卜子夏,韩婴不是的;
另一方面,子夏既熟知《易》之中的“象数”、“卦气”等仲尼古义,又能秉承仲尼古义所创发的“观其德”,并以哲学“新义”深入的契会,显现的反映出子夏易学秉承“古义”,兼容“新义”的思想特。子夏于诸经也皆有钻研,各有所侧重。
他尤善于《诗》《乐》,曾作《诗大序》;他也研习《尚书》,但不如他经;他擅长《易》理,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撰有《丧服传》;于《春秋》学,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编订六经,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子夏所传经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