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梅艳芳短文小学
梅艳芳出生的60年代,战后婴儿潮一代还没长大,彼时还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是中转站,是避难所。
“若生下的是男仔,只能咬牙将他培育成才;女娃呢?那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最好能快快独立,赚钱养家。”
在梅艳芳未出生前,母亲覃美金便做了这样的决定。
那时候,家里没什么积蓄,母亲靠着一张土方子开起中医诊所,父亲则到海上跑船。
生活重担之下,注定梅艳芳的出生就伴随着苦难。
父亲最后一次出海,就再也没回来过。
独自养活四个孩子实在太难了,生活的一地鸡毛把母亲磨得毫无耐性,稍有个差错,母亲抬手便是打。
“打人要两根藤条一起打。筷子掉了要打,出门玩要打,说错话也要打。”
可梅艳芳明知会挨打,想做的事还是会去做;藤条落到身上,她也一声不吭,一滴泪不掉。
叛逆是她的天性,心软也是她的本。
目睹母亲操劳,梅艳芳心有不忍,小小年纪就学着帮衬家里。
她初登舞台,是1967年。那一年,邵逸夫等人联合创办TVB,开创了娱乐圈的发展先河。
彼时,梅艳芳和以「依依」和「依娜」的艺名穿梭在客人场座里倒茶,妹俩尚且稚嫩,但为了谋生,不得不厚着脸皮边倒边问:「先生,点歌吗?」
就这样在戏园待到70年代,香港的经济也蓄势待发。1974年,梅妈创办了歌舞团,11岁的梅艳芳正式成为歌女。
1982年,香港经济已是势如破竹,这座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城市,人们对文化的渴求愈渐加深。连带着娱乐圈,也变得艳光四射。
TVB不仅有了四大花旦,赵雅芝、汪明荃、李思琪、黄淑仪,继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
也开始在歌坛展露头角。
同一年,TVB举办的新秀歌唱大赛,成了梅艳芳踏入娱乐圈的开端。
就好像歌词所唱的:
随风轻轻吹到你步进了我的心
在一息间改变我一生
天才歌唱少女梅艳芳把她的这股特有的“梅风”吹遍了香港,吹向了亚洲。
80年代的香港,经济发展一片蓬勃。此时的香港乐坛,在许冠杰等人的带领下,跨过了西洋音乐、国语小调统治的时代,正全力推进粤语流行曲的发展。
在香港这块的土地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大家都乐意吸收。
他们缺的只是一个引领者。
自信、大胆的梅艳芳正契合。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
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
小时候因为「歌女」身份受尽白眼,偌大的校园里,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跟她玩;参加选秀的时候,因为身材瘦削,又爱穿长袖,媒体便造谣她纹身、;出道后,不羁反叛的风格也惹尽非议。
走在路上,还有不怀好意的人指着她骂。
这些,对梅艳芳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幼时的生活教会她,忍过就好了。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没有人帮她。
梅艳芳张国荣
但渐渐的,站在梅艳芳身后的人越来越多。
朋友会为她打抱不平,驳斥那些流言蜚语;歌迷始终支持她,相信她。
不仅因为她的才能,更因为她的仗义、真诚。
萍水相逢也好,一面之缘也罢,她总能记得很多人很多事;哪怕被欺骗、背叛过,别人有难处,她还是会尽力帮,无论对方是谁——梅艳芳是真真正正把世间的人都放在心上。
一个从不跟世界计较的人,在期待之外得到了很多善意的回应。
过去穷困潦倒的街巷里,生长着一个悲苦的、如花一般命运的梅艳芳;
而经济繁荣的明珠之城里,是一个从草根一路奋斗、一路抓取机会的梅艳芳。
从不会在人前掉眼泪,极为乐善好施,相信只要努力,明天就会更好。
她在舞台上讲话,致谢、告别,每次都铿锵有力,就连公布自己患癌的消息时,也眼神坚定地说:“我有信心。”
世界各地的媒体都用自己能想到最美丽的人物来赞美她:美国人说她是香港麦当娜,日本人说她是香港山口百惠。
而骨子里的梅艳芳,又无法抗拒最传统、最保守的那一部分。
她带着童年的记忆,渴望成为一个可以庇护别人的人,也渴望拥有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
与其说这是梅艳芳性格的矛盾,不如说是香港文化的矛盾。
这座城市就是这样,一方面是高度发达的文化,是璀璨的中环、优雅的半山;
一方面是湿漉漉的屋村,是要成家立业、传宗接代的传统文明。
梅艳芳是这种矛盾的一部分。
“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