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改革开放30多年,有激荡、有喝彩、有疑惑,也有离场。文化
展现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每一个文化符号的出场可
以是批判者的靶子,也可以是追逐者的潮流。众生喧哗与尘埃落
定,
朱时茂都是时代一幅幅鲜活的记忆
/《中国民商》记者 李雨蒙
改革开放30年的文化印记
改革开放30年的文化印记,是一次非凡的时空
旅行,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事件被铭记成历史标地,伴
随着整个中国社会成长。从《乡恋》、《渴望》再到《伤
痕》、《顽主》,个性的体验代替了集体主义,对历史的
反省流露出人民对说教的痛恨,也可以说文化记忆是
另类形式的思想解放,它负责把种子播在人们心里
广播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人们习惯在饭后,一家人围在
“电匣子”周围,仔细聆听“电匣子”里播出的国内外
新鲜事,透过它无论偏僻小村的普通农户,还是城市
里的人们,都能与外界广阔空间联系起来,心胸顿时
开阔。那时每当音乐响起 “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晶
莹剔透、沁人心脾的童声,孩子们就兴奋得不由自主
地手舞足蹈起来。孙静修爷爷讲故事特有趣,他憨
厚纯美的声音极具磁性,当听到“小朋友们,你们好
啊”,真像是有一位慈祥的老爷爷,迈着迟缓步伐向我
们走来了。流年岁月,此情此景,已经远去,但围绕“电
匣子”的轶事、“电匣子”里那诱人声音却记忆犹新。
在那个年代,家庭里的娱乐生活基本来自于收
音机。收音机除了播放革命歌曲,还有许多好听的音
乐、戏曲广播、电影录音,还有一些人常听的评弹、评
书。特别是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的
评书,那略带沙哑或清翠婉转的嗓音,加上极其富有
个性的演说,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逼真,诸如《隋唐
演义》、《杨家将》、《岳飞传》、《乱世枭雄》等,听起来
特别传神,往往令人沉醉在故事中达到了废寝忘食的
地步。而听到紧要关头,最怕的一句是:
“要知后事如
何,且听下回分解”,让人顿足拍案。
春晚的陪伴
尘封的胶片继续转动,我们看到了1983年第一
台春节联欢晚会。当时,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
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负责串词。
虽然从简陋的美工布景到观众们朴素的服装,再到
如今看来略显别扭的主持风格,可是每个人脸上都
洋溢着上世纪80年代特有的质朴笑脸。
1983年,电话点播在春晚首度亮相,李谷一在当
天成了“点播之王”,一人唱了7首歌,成了后来无人
能打破的春晚纪录,这7首歌中包括了那首具有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