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荣迷现象解读
昨日获悉,成都第一追星族小斌今日下午将接受台湾媒体采访。在张国荣去世两周年纪念日之时,当年曾在本报组织下与张国荣见面时有幸得到哥哥亲笔签名的他,将在采访中回忆与哥哥见面的往事。
另悉,许多四川的荣迷们今日将赴文殊院,参加张国荣两周年忌日的纪念活动。记者马丹实习生吴帆
“我真的没有想到,国荣去世两年了,竟有这么多歌迷越过千山万水来香港悼念他。还有,过去对张国荣不感兴趣的人,在看了张国荣主演的电影,欣赏了张国荣的唱片后,开始对张国荣大感兴趣,竟慢慢地成了‘后张国荣迷’。”昨晚,记者采访了在香港享有“金牌经纪人”之誉的陈淑芬,她是张国荣生前的经纪人。谈及大批歌迷专程来港追思张国荣,陈淑芬如是说。
今年40出头的陈淑芬,人称陈太,是香港天星娱乐有限公司老总,她见证了香港娱乐圈20年的风云变幻。曾经是香港著名艺人梅艳芳、张国荣、张学友的经纪人。2002年,她的名字与张国荣一起被频繁曝光,她是张国荣临终前约见的最后一个人,作为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和朋友,她第一时间目睹了张国荣跳楼身亡的震撼一幕。
去年,为悼念张国荣逝世一周年,陈淑芳一字一泪地亲笔填词《烟花烫》!如今事隔两年,谈起张国荣,陈淑芬依旧控制不住伤感的情绪,声音有些哽咽。陈淑芬说:“‘后张国荣迷’来势汹涌。据我们了解,这次专程到香港悼念张国荣的歌迷、影迷,有三分之一是
后张国荣迷,而且全都是自费,真令人感动。”陈淑芬说:“‘后张国荣迷’既年轻又有文化品位。昨天,我欣赏了他们创作的追思张国荣的诗文,平仄、押韵都很工整。不是一般的追星族。要是张国荣还活着,读了这些诗文,不知心里有多高兴。”
记者也采访了一些张国荣的歌迷和影迷,其中不乏“后张国荣迷”,公司白领邢小说,当张国荣的生命已画上句号时,我才真正开始关注他,才开始品味出他的魅力。
曾有张国荣的歌迷撰文谈“后张国荣迷”现象,一位影迷在网站留言:他的故事成为了过去,当被有心人整理、重拾,我们可以客观冷静地定论,从头细看,才会发觉,逝去了的人,在我们心中的价值与地位可能会提高。不只是因为“尊重死者”那么简单,而是因为他的逝去成了一个时机,让我们重新、全面地认识他。
也有一位演艺圈资深人士称:“我们发觉这一两年来,喜爱张国荣的人,是有增无减,这,可以称为‘后张国荣现象’。这现象,不是常见,要逝者本身有着永恒的魅力,作品有着永恒的价值,才能在身故后,仍不断有新的众被其迷住。这现象,也不是罕见,起码的例子,还有李小龙、猫王等。他们生前发放巨大光芒,逝世之后光辉不减,仍能感染一代又一代,继续加入成为他们的Fans。” 记者杜恩湖
我们被称为后荣迷,从那一个没有网络,消息滞后的年代走来,
站在了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偶像爆棚的时代。leslie已经死了,生前那些纷扰的争议在那个猝然的四月以后化成了一个传奇的符号。一时间“后张国荣现象”兴起,局外人在唏嘘,老荣迷叹息。而我们被单独划拉出来冠以“后荣迷”。
他们说,当leslie因为前卫的风格和性取向遭受非议时,你们在哪里。当LESLIE被媒体攻击的风口浪尖,做LESLIE的FANS总顶着别人异样眼光时,你们在哪里。当张国荣粉丝与谭咏麟粉丝拼得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时候,你们又在哪里。唯有当张国荣变成了一个品味的标签时,你们一窝蜂地都来了。你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是啊,我们从哪里冒出来的呢。好吧,让我想一下。荣少出道走红时,我还在赶前世的最后一程。荣少大红时,我刚呱呱坠地,荣少退出歌坛,我在幼稚园拍皮球,荣少复出歌坛时,我开始知道奥特曼同时思慕白马王子,一直到2003年,荣少走进了我的心里。同时他也走向了天堂。
张国荣和梅艳芳我们没有见证到他最好的年华,亦没有陪他走过最苦痛的岁月。
我们对谭派和荣迷那段可歌可泣悠久惨烈的战役知之甚少。
我们对4月1日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9月12日。
如果可以选择,我们不会遗憾生不逢时,没能和leslie一起成长,
喜你所喜,悲你所痛。你给了我们那么多,而我们却什么都不能为你做.
如果可以选择,我们亦不希望带上这一个极其沉重却又过于轻飘的“后”。
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可不可以不只是在他的戏里和歌里沉浮,还能陪他一路曲折。
如果可以选择,而选择并无如果。
我们依旧是后荣迷,他们说自那一年四月而起的后荣迷。
却罕有人知道,从此以后的每一个四月,都因哥哥而有了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