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12篇 (一)我向往书法一样的人生 浓时黑亮亮,淡时如云烟。墨水,浓淡之中藏着温情,点亮我的一生。——题记 大概七岁,父亲便决定让我练习书法。父亲说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可以启迪思想,净化灵魂,美化心灵,磨砺意志。父亲从书房中取出文房四宝,铺开宣纸,轻轻运笔挥洒,白纸上就“飘逸”着“真水无香”几个大字,那浓郁的墨香味儿,如磁石般吸引着我。 八岁,小学的我,便能与父亲一同写字。先调墨水,调墨是个细活儿,水放少了,墨迹干得极慢;放多了,墨太淡,一笔下去定会“纸上开花”。调的次数多了,我便掌握了其中的奥秘。调好后,将笔蘸上墨,稍稍调一调笔锋,便开始写了。长长的笔杆轻晃,我有些拿捏不住,父亲就将手放在我的手背上,又紧紧握住。软软的笔尖一顿,随后如“行云流水”一般,提笔,然后一顿,收笔,一个楷书“一”字就完成了。我十分高兴,原来这黑黑的墨水竟然如此神奇! 九岁,我的书法有了一定功底,父亲握我手写字的次数渐渐少了。我不时抬头望着父亲那温和的脸,只见他浮着淡淡的笑,慢慢的,那温暖的手终于放下。 十岁,父亲忙碌起来。要操心工作,辅导我写字的时间少了,他买了本字帖,让我继续临摹。父亲叮嘱我:“不要着急,静下心慢慢写,注意运笔,一定要提笔回锋收笔……” 每逢春节,父亲总会将桌子搬至小院,摆上文房四宝,撰写春联的任务就落在我的头上。父亲悠闲地坐在木椅上,品着茶,若有所思,少顷,一副对联就出来了。我赶紧调好笔,一笔一画地写着,父亲不时在旁指点。白白的宣纸上,黑黑的墨水似乎活过来——因为有爱,有温情,那一个个字在阳光的沐浴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父亲的良苦用心有了丰硕的回报,我与墨为友,与笔为伴,品尝着书法带来的快乐。不仅如此,练字,也让一颗青春狂躁的心静谧了许多…… 踏实、稳健、宁静……这些都是书法教给我的,我爱书法,并向往书法一样的人生! (二)我向往桂花一样的人生 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多么美的桂花呀!一大片的米白流淌在翠绿的树冠上,从树干到树梢,再从枝头到枝尾,均匀而繁茂。明媚的阳光热情地游走在桂花树的全身,轻柔的夏风尽情地与桂花喁喁私语。远远望去,这一抹抹光影或深或浅,或绿或白,混搭着流光溢彩,仿佛天边绚丽的云霞,在舞动,在奔腾。 其实,这棵桂花树生长在偏僻的巷中。巷子两边低矮的围墙无声地诉说着斑驳的时光。平日,巷子异常冷清,鲜有行人途经于此,就连鸟雀也不愿“赏脸”来这里“观光”。可这棵桂花树好像并不在乎,也不因“地不利,人不和”而沉沦,整日与阳光为伴,与风雨为侣,在“陋室”中安之若素,孤芳自赏。每逢盛夏,桂花树便一改往常“平庸”的姿,展现出自己非凡的魅力,为这条陋巷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倚于树下,我不禁发出感叹:“好香啊!”然后我轻闭双眼,深吸一口气,细细品味这花香:这是一种淡雅的香气,却让人心旷神怡、欲罢不能。我静静地站着,淡淡的幽香恣意涌入我的鼻孔,直达我的心田。 须臾,我慢慢睁眼,仰首而望。这些桂花生长在繁密的枝叶之间,它们的外表看起来很普通,既不如玫瑰娇艳,也不如荷花高洁。花瓣呈淡淡的黄,瘦瘦小小、柔柔弱弱的,如米粒一般。这让我不免惊诧,桂花小小的身体里怎么会蕴藏这么迷人的芬芳?不过,它们并不像其他的花那样一朵朵地开,它们是一簇簇地开。它们相互依靠,彼此依存。我抬头远看,一簇簇桂花好似一个个小绣球,挨挤着,推搡着,张扬着,好不活泼,好不热闹。 我凝望着桂花树,就像在凝望一位老友。眼前的它看起来是如此繁茂。然而,当季节更迭之时,等待它的却是秋的枯萎与衰败。思及此,我心中不免伤感。这棵桂花树一生似乎总活在漫长的等待中,它默默地站在这里,只为等待盛夏,等待绽放的时刻。 等待,或许是生命的常态,也是一种磨砺和坚持。此刻,站在这里的我,又何尝不是在等待呢?不同的是,桂花树在等一季花开,而我在等一个未来。 收回漫天的思绪,我低头看了看手表,上课的时间就快到了。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棵桂花树,加快脚步,往学校奔去…… |
(三)洗涤心灵的文化旅途
这,可能真的会发生!考完最后一场试,我就会背起行囊,独自踏上旅途。不管明日是否晴好,就算阴雨绵绵,也别有一番滋味。不去异国他乡,不去诗意的远方,只想安安静静地走遍温州,走遍这片被瓯越文化所浸染的土地。
早有耳闻江心屿“瓯江蓬莱”的名号,却从未有机会一窥真面。来到此地,才算是真正抛却了世俗琐事。如此便可观赏漾漾江水,感受风解暑意。行走其间,得见文天祥祠,我定会在胸腔中无声地呐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辗转浩然楼,登楼远眺,翠微山尽收眼底,山与水相交辉,夕阳残照,更添韵味。记忆里的诗文恍若游鱼,一跃而出,又落入水中,轻灵地游动。亿万年的风雨洗练出江心屿的独特气质和优美意境,千年瓯越文化的深厚底蕴滋养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历史上的“永嘉四灵”被江心屿所俘获不无道理!
可能我还会去繁华的五马街,那儿毕竟是温州旧城古街道。沿街的商店鳞次栉比,各种温州小吃都集中在此地。长人馄饨的老板会热情地招呼客人,矮人松糕刚出炉便会被哄抢而空。更何况现在古街道越来越少,因为城市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古朴的房屋都被改造成高
档小区。我想走在古街道上,摸着堆砌了整个商业之城的一砖一瓦,回想温州人改革开放时期的创业史,感悟温州商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虽然在学校的艺术角看见过温州民间艺术作品,但我还是想走访作品的发源地,了解背后的故事和现状发展。全国唯一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鼓词艺人受弹棉弓启发而研制的牛筋琴、起于秦汉传承千年的蓝夹缬、极具智慧的能够遮阳避雨的廊桥……在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传统文化,因为得不到传承而消散在历史长河中。所幸,它们留存在温州,使我得以打破时空的隔阂,使我领略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兴许你会在名胜景区看见我,兴许你会在普普通通的街巷看见我,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温州,因为我想走遍温州每一寸土地。这场洗涤心灵的文化旅途,可能真的会发生!
(四)以生活作画 摄影师回应于正
这,可能真的会发生!倘若有可能的话,我铁定会选择学国画。从小我就痴迷于绘画,喜欢徜徉在艺术世界中。但因为繁重的学业,我只能整日与文字和算式为伍,无法潇洒肆意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铺好宣纸,蘸上颜料,便可绘上往日所见美景。柔情的水,连绵的山,翠微的枝,明媚的花。浓墨淋漓,淡墨秀逸,落笔爽利。再添上一笔,如此便可有轻舟摇曳,有白衣楚楚,自是一派仙风道骨。几股的暗流涌动,几处的暗影斑驳,几层的山路曲折。疏和密,光与影,相互交织,相映生辉。好似山落到水的眸里,水绘进山的骨里。心境空灵,澄澈如水,倒影着花和果的萌发和枯萎。
人物画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山水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花鸟画则是生命唱响的最动人的韵律。我流连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因《洛神赋》中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而动容;我惊叹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因青绿山水的画技和烟波浩渺的江河而感慨;我癡迷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因繁荣背后隐现的忧患意识而称奇……每一幅画都展示出画师的风格和秉性,展现出每一个时代的特点。我想亲眼看看这些传世名画,承古创新,提升自己的国画技艺。
“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艺术源于生活,要想画技有所精进,必要精进自身。志向高远的人必然能画出格局宏大的画作,积极向上的人必然能画出激人奋进的画作。画如诗文,诗文可见人品气节,可陶冶性情,可传达真理,可明辨事
理,画亦可。画竹,要懂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画梅,要懂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画菊,要懂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不屈……
万事万物皆可入画,生活可以影响画,画未尝不可影响生活。绘画艺术也可以化身生活哲学。为画留白,无尽的意蕴能让人回味无穷。为生活留白,生活便可充满神秘和惊喜。坚持绘画,修身养德,便可登临宁静致远的境界,便可拥有恬淡深远的生活。
学习国画,可能真的会发生!
(五)镌刻在泥土上的约定
左手提一红水桶,右手执束无名小花,翻过几座山岭,来到一棵小树前。将花别在树枝上,放下水桶,半蹲,掬一捧清水,洒在树下。夕阳西下,金的余晖中,好像看见远远走来两个人影,一个活泼,一个稳重。我入神地盯着远处的虚影,思绪飘回到从前。
那是不知道第几次,姥姥劝我加强锻炼了。“宝儿,你身子弱,不锻炼不行啊!”她总是这样苦口婆心地劝导我,只因为我是小病不断。可面对她的苦心,我却不以为意。她一直为
这事着急,终于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宝儿,姥姥带你去一个好地方。”那天,她手握一棵小树苗,我好奇她拿棵树苗做什么,她却只笑了笑,朝门外努了努嘴,“去了你就知道了。”我撇撇嘴,不太想动弹,但好奇心驱使我决定跟她去看看。
她带我来到山间。“跟着我,别走丢了。”她嘱咐我。“知道了。”我有些敷衍地点点头,满脑子都是那棵树苗。姥姥就这样带我翻过了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溪。她始终手执小树苗,一声不响地走在我前面。我在后面累得气喘吁吁,她却气定神闲,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疲倦。“姥姥,什么时候到啊?”在我无数次抛出这个问题后,终于得到了振奋人心的回答:“到了。”我惊喜地向前看去,却得到了令人失望的答案——那不过是一个树坑、两把铁铲、一桶清水罢了。显而易见,姥姥不过是带我来植树而已。“只不过是种棵树苗,至于走这么远吗?”这句话几欲冲出口,可当我看到姥姥手拿小树苗撑住自己晃晃悠悠的身体时,这句话又被我憋了回去。“宝儿,你身子弱,不锻炼不行啊!”耳中回想起姥姥的话,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真的要辜负姥姥的一片苦心吗?我犹豫了一会儿,冲姥姥笑笑说:“咱们一起植树吧!”
“宝儿,我们立个约定吧。”给小树浇水时,姥姥突然对我说。“好啊,什么约定?”我饶有
兴趣地问道。“以后,每个月我们都来浇一次水,一直到你16岁,好不好?”她像哄三岁孩子般,用温柔得过分的语气,对我说出她的愿望。“好。”我心里清楚,她这是在要我以爬山的形式来锻炼,尽管心里不情愿,我仍不忍心拒绝。看我答应了,她开心得像个孩子,“那……拉勾?”“拉勾!”
……
镌刻在泥土上的约定,我一直在履行着。如今的我,已经长大了,可我一直没有忘记姥姥的话语,一直没有忘记那份属于我们的约定……
如今,我蹲在已抽出新枝的小树旁,竟下意识地伸出了小拇指,作出拉钩的形状。“姥姥,我来了,你呢?”我努力抬头望天,却仍抑制不住眼泪。“你曾说,树下的泥土见证着我们的约定,可最后的最后,怎么是你违约了呢?”我将手伸向天国的方向,想抓住什么,却只是将手在空气里胡乱挥舞。
我始终坚信着,姥姥在什么地方遵守着我们的约定。那镌刻在泥土上的约定,永远不会消散。而那棵渐渐长高的小树,也成了我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礼物。
(六)知否,一种处事态度
入世,须学何处不知;出世,须学如何不知。知否,是一种处事态度。
“不知道”是一种自然与生活的和谐。世间万物,究竟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这似乎是一个拥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知道。这样的不知,是由天地规则制定的,而当谈到一个人的知与不知,又有了新的奥义。
人,生而求知。若有那该求知的年华获取了知识,那么剩余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于“求不知”。这有些类似于几年学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来学闭嘴,同样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同样显示着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程度,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自己心中要有一杆秤。正所谓,知则有话,有话则长;不知则无话,切记胡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面对其他作家的提问,回以“不知道”。他的一句“不知道”点醒了许多人,一方面,现在他所受的提问明显是评论型,摄影录像正在进行中,他却勇敢而坦诚地说出了“不知道”这三个字。其实,不仅是郑渊洁,我们普通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众人面前如何做出自己的评论?一种颇具勇气的说法便是“不知道”,入了社会,各处都见得到权威评论,
其实,各处都需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不知道”,即不轻易评论,做有见地、先思后言的君子。何为君子?甘守一不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真知也。我们身边不乏“不懂装懂”之人,披着学识丰厚、见多识广的华衣,内质却空空如也,最后只能沦为浮沉间的尘埃,落入无人问津之地。为人处世,切忌以不知为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