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乐”是儒家的乐舞观,在先秦时期“礼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子的“非乐”思想,则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乐舞的价值和意义;而道家所主张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从根本上否定乐舞存在的意义。文章从儒、墨、道三家的乐舞观进行分析,总结先秦时期主要的乐舞思想,探求我国早期的乐舞发展。
关键词:乐舞;孔子;墨子;庄子
先秦时期乐舞发展已达到初步繁荣,尤其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多元的乐舞文化及思想相互制约、相互形象,并得以共同发展。“礼乐”是儒家的乐舞观,在先秦时期“礼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法家的“非乐”思想,则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乐舞的价值和意义;而道家所主张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从根本上否定乐舞存在的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也是早期儒教的代表人物。据记载曾作《乐经》一书,是关于前人对乐舞的一些见解,一定程度上也为儒家的乐舞观奠定了基础。
韶 “仁”与“礼”是孔子一切思想的根本。“礼”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它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氏族血缘伦理道德基础上的情感。西周对于“礼”的认识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使之“民不迁,民不移,工贾不变”。可见,力求稳定是周代人民所一直的追求。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孔子则是保守派的代表,“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这里的《韶舞》即《大韶》,孔子赞美《大韶》尽善尽美,是乐舞中的精品,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与《大武》的对比,他认为《大武》尽美而未尽善。在这里,孔子则强调了“善”在当时乐舞中的重要性。其次,在乐舞的本质属性方面,孔子也有他的认识:乐舞是人民情感的表达,并且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和民风民俗。乐舞不仅是国家政治,人民情感的外化表现,还可以影响和作用人们的思想感情,并且是国家对人们进行教化的有力工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乐舞思想方面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是《乐记》,作者为公孙尼子,据说是孔子的弟子。《乐记》一书共有23篇,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乐舞理论书籍,汇集了自孔子以来的儒家为代表的乐舞思想。本书主要针对乐舞与人、社会、制度以及其乐舞本质属性等方面进行概括与总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这是对乐舞的真实表达。
儒家对乐舞的认识,体现了原始的唯物主义精神,“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也是对乐舞思想认识的自然流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