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以声音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曲调,通过人声演唱或乐器演奏来表达感情的艺术。
分三个时期:
1.远古--春秋时期(上古钟磬乐时期,功利性,艺术性,审美性)突出现象:古乐舞曲。
2.秦--宋:中古伎乐时期,突出现象: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歌舞大曲
3.宋--清末,远古俗乐时期,突出现象:戏曲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近代:是学堂乐歌的时期(清末1840--1919年)
现代:是新音乐启蒙和发展时期(19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一章韶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巫术说(宗教):指从欧洲传入中国的音乐
《韶》:是一种宗教性的乐舞,共有九次变化叫“九辩”,歌也有九段,也叫“九歌”伴奏乐器是用若干“管”编排起来的叫做萧(排箫)的乐器,内容歌颂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承受“吴国季札”和孔子尽善尽美的评价。舜时则有《韶》乐舞,因为它是用编管的萧作伴奏乐器,故也叫《萧韶》,因史料记载它有九个段落,所以也叫《九歌》,《九辩》。
古歌与古乐舞。原始音乐的特点:
1.形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2.创作具有集体性。3.功利性强与艺术性
《弹歌》被认位是最早的歌曲,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段)
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
标志:西周雅乐和雅乐制度的出现及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的兴起。周代的礼与乐:“郊社”“食祭”“王师大献”
总结雅乐制度:不同的等级音用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节目。这一时期是我国音乐初步繁荣时期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黄帝时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的《咸池》(大咸)舜时的《大韶》(韶)夏禹时的《大夏》周初时的《大武》。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而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平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颂乐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天子相见,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伴奏乐器是:瑟
雅乐分大雅和小雅,风格典雅和平纯正。用途: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及朝廷大典宴飨所使用的音乐。六艺:礼(祭祀)乐(音乐)射(射箭)御(车马)书(记书)数(计算)
大司乐: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而大司乐师春宫中的最高乐宫,他们已“成均”为规范治理全国的音乐教育以国子为教育对象向他们传授“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高乐宫的名称”。
《诗经》共305首,按音乐分为三类:风,雅,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风:也叫“风土人情”,包括15国十五民歌,基本上是北方的民族流行范围,大约在今天的河南,陕西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统治阶级所使用的作品,小雅是贵族文人所使用的作品。大雅的代表作《阳春白雪》。颂:也叫“宗教之声”,多半为古老的祭歌和舞曲。
1.古琴艺术的发展:“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2.秦筝:秦青-“声震林木,响遏行云”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四大名曲: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弦乐器:琴,瑟,筝等;吹管乐器:笛,萧。管等;打击乐器”钟,鼓,镛等
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曾侯乙幕编的艺术成就:1.整套钟共65枚,每个钟上可发出相距大小三度的两个音,音质纯正,音优美。2.整套钟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可以奏出完整的五声和七声音阶,其中部音区可以演奏12个半音。3.整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声律法。4.钟上刻有铭
文,铭文上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
乐律学是乐学和律学的合称。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学的理论,这个计算法是以弦长为计算基础的,它最早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儒家学派的核心是礼乐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儒家音乐思想的著作是《乐记》——刘向。
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观点:1.在关于音乐的功能上既强调教育功能也强调娱乐功能;2。崇尚雅乐,排斥俗乐;3.重视音乐形成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其音乐的作用:正宗性(对己)广教性(对众),美化一地的风俗。
总体评价儒,墨,道家的音乐思想:儒家全面客观,但是庸俗,易被统治者利用;墨家具有民族彩,但过于狭隘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发展;道家内在富于辩性,不易被常人所接受。
第三章 秦汉三国的音乐
乐府,汉代兴盛起来的以采集改编表演民间音乐为主的宫廷机构。
乐府的三种含义:
1.乐府的兴衰,乐府始于秦代,发达与汉武帝时期,集中收集采风民间音乐,并有专门的音乐家创作歌曲,其中李延年被誉为”协律都尉“。西汉乐府的规模非常庞大,达到过1000余人,公元前7年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裁减,致使乐府由盛变衰。2.历史上第一个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是汉代乐府,它在秦乐府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3.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谣,加工配乐,此外,还从事创作新乐,进行演唱演奏等。
汉代鼓吹:是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吹管乐器(排箫,横笛)和打击乐器(鼓)为主,并伴有歌唱的器乐演奏形式。(鼓吹短萧铙歌 横吹 萧鼓)
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最初是一些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有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形式称为“但歌”,但歌有发展成为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形式就叫做“相和歌”。相和歌加入舞蹈和器乐就成为相合大曲,其结构为“艳,解,趋,乱”。伴
奏乐器:笙 笛 节 琴 瑟 筝 琵琶。
相合大曲的结构(了解):它的引子由艳组成,艳是华丽婉转的抒情部分,大曲主体部分由解组成,解等同于乐曲的分彰;趋是想高潮的过程,趋的部分往往是紧张而快速的,常用在曲子的结尾;乱是高潮部分,由此可知,相合大曲是三段式歌舞曲即引子+主体大曲+尾声。相和歌常用的调式:平调 清调 瑟调
琴曲的特点:1.具有情节性,在一些琴曲中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2.在演奏形式上,琴的演奏开始与歌唱相结合。
琴曲琴著—蔡祐《琴操》--蔡琰《胡笳十八拍》--嵇康《琴赋》
古琴的音乐发展所出现的现象:1.东汉末年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琴操》;2.东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蔡佑,蔡琰,嵇康等一批文人琴家;3.出现了《广陵散》《酒狂》《倚兰操》等一批著名琴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