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音乐概述
[摘要]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了原始音乐。这个时期的音乐是社会实践的反映,是与劳动实践密切结合的,它是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创作,为整个氏族服务的。其任务是组织全体氏族成员同心同德进行生产劳动,并对自然灾害和氏族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这些音乐反映出人类的智慧、要求以及他们的乐观精神。
[关键词]原始社会 乐舞 乐器 实践的反映 特点 特征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既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了原始音乐。从现存的远古传说和各个文化遗存地区出土的原始乐器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 2000 余年。在距今约 7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制造出陶埙、骨哨、陶钟等乐器,还有传说中的远古音乐,如《弹歌》以及葛天氏之乐等。这些原始乐器和传说中的原始音乐文化无庸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一、原始社会音乐内容
1.关于生产劳动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举相传为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弹歌》为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1 ]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的歌曲,如果把它译成现代语言来唱,那就是砍断竹子联成弓,射出泥丸打鸟兽。短短的一首歌,道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早期劳动生活方式,充分证明了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这一真理。稍后,就是反映畜牧和种植内容的作品。传说中的远古氏族——葛天氏之乐,是由三个人执着牛尾、踏足而歌八首[2]《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建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这个传说的音乐作品反映了先民希望自己所从事的农、牧、林和家禽饲养业能够获得丰产,以及对天、地、图腾、祖先和氏族首领等的歌颂。值得注意的是,葛天氏之乐已是歌舞形式,其乐舞在音乐上的特点,由于年代久远,已难以考察。但是,由它与原始舞蹈紧密结合可以推知节奏是它最基本的因素,曲调可能较为简单朴实。更后,就是以农业为中心的表现内容。伊耆氏的《蜡辞》[3]所用的歌词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人们在歌中虔诚的祷告,希望在下一个年头里,不要再有地震、水灾、虫害;不要让杂草野树和人们辛勤种下的庄稼争夺土地、阳光和水分。说出了无力与大自然抗衡的农业劳动者的愿望。
2.关于水旱的音乐作品。 原始的先民们为了生存,必须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原始音乐的传说反映对自然的斗争记载还有: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4] 大意是,在远古阴康氏的初期,水道不通,湿气很重,人们的筋骨很不舒服,所以创作了健身的舞蹈来祛散湿气。这是人类与自然搏斗过程中,相信自己的力量的标志。在不能战胜大自然和客观环境时,就产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生[5]大意是说,远古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风很大,因而阳气过分旺盛,植物枯萎散落,草木结不成果实。所以士达制作了五弦瑟,用于求雨,以人们的生活。先民们把精神力量神秘化,就演变成巫术,这段话反映出音乐的巫术作用。水旱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是关于禹的功绩的故事,传说《大夏》[6]是我国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度时期产生的著名的乐舞,内容是庆祝治水的成功。这个乐舞分九段,伴奏乐器以管乐器籥为主。
3.关于战争的音乐作品。在舜当氏族长的时候,禹曾奉命和苗人进行了三十天的战斗,还是没有决定胜负,于是收兵回来,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7]从此慑服了苗人。
4、关于宗教的音乐作品。原始的先民们崇拜自己的图腾,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他们的乐舞叫《云门》[8]。此外,也有以玄鸟为图腾的,如葛天氏之乐的第二阕。尧的乐舞叫做《咸池》[9]。咸池是天上西宫的星名,也是日落之处。此乐舞名称可见古人幻想的豪放。舜的代表性的乐舞是《韶》,[10]也是带有宗教性的,因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排箫,所以也称为《箫韶》。从艺术上看,《韶》可能是原始社会登峰造极的作品了。这个乐舞,在中国曾长时期地被视为艺术的最高典范。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孔子还曾在齐国看过流传到那时的《韶》的演出,因而留下了音乐欣赏史上让人们曾达到过的最高心理状态的佳话——“三月不知肉味
原始社会音乐的主要形式是乐舞,这些乐舞大都与先民的狩猎、畜牧、耕种、宗教、战争等生活有关,涉及面相当广泛。
二、原始社会乐器推测
原始社会的的乐器,主要是从生产工具改变过来的。打击乐器有鼓,这是最早的乐器,它是与劳动结合最密切的东西。在《礼记·明堂位》说夏后氏之足鼓,这是说鼓的形式,它是有脚的。《明堂位》又说:土鼓葦籥,伊耆氏之乐也。这是说明鼓的原料是泥土,鼓面
可能是鱓、麋的皮。磬,石制的乐器,据《礼记》说还可能有编磬,称为离磬。那么编磬的音高发展一定是由杂音到定音,再由定音到有一定音列的编磬。钟,最先可能是竹木制成的,[11]后来改为陶制和铜知。关于吹乐器,现存有陶埙三个,一个略如管状,只有一孔;一个近于椭圆形,顶边各有一孔;另一个近于球形,有三孔,这是原始社会时期最有民族特,也是出土最多的乐器。还有就是籥,由芦葦管子编成,称为葦籥。
总的来说,在原始时代的乐器中,打击乐器占主要地位。虽然没有多大的发展,但从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来看,原始乐器已遵循一定的途径和步骤在发展。形式上由不定型到定型;种类由少到多;音律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由不相联属的单音到一定的高低关系的音列。
三、原始社会音乐特点与审美特征
从上述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音乐内容和乐器来看,原始音乐是社会实践的反映,是与劳动实践密切结合的,它是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创作,为整个公社服务的。当时还没有阶级,音乐的任务是组织全体氏族成员同心同德进行生产劳动,并对自然灾害和氏族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这些音乐反映出人类的智慧、要求以及他们的乐观精神,同时也显示出他们认识
的原始性和局限性。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第一,原始音乐与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水平是相适应的,音乐曲调单一,节奏是其主要因素。它与原始舞蹈诗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对自然界声音以及生产劳动行为的模仿,也是人与神沟通的方式。第二,从原始音乐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自《云门》、《咸池》的崇天,到《大夏》对人的歌颂,音乐表现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逐步得到了解放,随之,音乐失掉了它原有的神秘性,逐渐被视为音乐是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一种艺术。原始社会音乐的美是在节奏因素中体现出来的舞蹈与音乐的较为单一的美。艺术内容的中心,从神变为人,是要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乐舞中所包含的文学、音乐、舞蹈这三种形式,也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演变才能各自成熟独立。
参考文献
[1]见《吴越春秋》。
[2]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3]见《礼记·郊特牲》
[4]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5]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6]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7]见《尚书·大禹谟》
[8]见《周礼·大司乐》
[9]见《周礼》
[10]见《庄子·天下篇》
[11] 郭沫若《彝器形象学试探》;见《两周金文辞大系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