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捧杀的经典案例《郑伯克段于鄢》
在粉丝圈⾥,捧杀⼀词⼤致是说有些粉丝在社交媒体上过分美化⾃⼰的偶像,以⾄于招致路⼈甚⾄包括⼀部分⼊坑不深的新粉反感,继⽽转⿊的现象。
⽽在《现在汉语词典》⾥,它的释义是: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满、停滞退步甚⾄导致堕落、失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中的⼀句,我们都知道孔⽼爹写《春秋》那都是微⾔⼤义,在《左传》能看到⼀个详细的故事。
故事⼤概是郑庄公他妈⽣他的时候难产,貌似是脚先出来,吓着妈妈了,所以他妈特别不喜欢他,偏疼⼩⼉⼦共叔段。就是搁平常⼈家,⽗母偏⼼也很容易导致家庭问题,更何况是帝王之家,这位妈⼀偏⼼就偏到了要废长⽴幼的程度。不过幸好⽼爹还是⽐较理智的,没同意。
郑庄公讨厌这个弟弟是没跑的事⼉了,但是当他即位后,⽼妈为⼩⼉⼦请封,他⼆话不说就分了⽼⼤⼀块封地给共叔段,⼤概就是⼤到前⽆古⼈的那种程度,名⽈“京⾢”,所以当时的⼈也管共叔段称作“京城太叔”。
朝中有⼈反对,庄公解释,于是就有了这么⼀段对话:
【公⽈:"姜⽒欲之,焉辟害?”对⽈:“姜⽒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多⾏不义,必⾃毙,⼦姑待之。"】
庄公表⽰我妈让我这么⼲,我能怎么办呀?
⼤⾂说,你妈她偏⼼,什么时候能满⾜呀,不如早点处置,免得成为祸害。
这时候郑庄公的回答就⽐较有意思了,他云淡风轻的说了⼀句我们现在常说的话:“多⾏不义必⾃毙,我们等着瞧吧!”
这话乍⼀听有点阿Q精神,⾃欺欺⼈的意思,可仔细想想这共叔段得了封⾢跟多⾏不义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没有逻辑⽀撑呀!
二话不说的意思郑庄公,这位⽼⼈家虽⽆霸主之名,却有称霸之实,那可是被齐桓公视之为标杆的⼈物。想来那时⼼中早已定下了捧杀⼤计——你要啥给啥,随便怎么得瑟,我看你能膨胀到什么程度,早晚给我抓着把柄。
这位共叔段也是不负哥哥的期望, 过了不久就撺掇着原来属于郑国的西北边的两个城⾢背叛,归为⾃⼰的属地,进⼀步扩⼤了地盘。
这时候⼜有⼈出来劝庄公,话说得还挺狠的:“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吧?您如果不想⼲了,把郑国交给太叔,那我就去服待他去,你要是不想给,就趁早⼲掉他,不然⼤家⼼⾥不踏实。”
郑庄公依旧⽆动于衷,连公开谴责⼀下都没有。
这下好了,⼀再试探⽼哥都是忍让的态度,甚⾄要啥给啥,太叔更是得瑟的没边⼉了。他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盘算着偷袭郑国,直接把⽼哥⼲掉得了。
最狠的是他妈武姜也⽀持⼩⼉⼦搞掉⼤⼉⼦,甚⾄还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弟弟造反,亲妈不劝着反⽽跟他⾥应外合要害⾃⼰,按说⼀般⼈听到这种消息⼀定⼼塞的要死。但庄公何许⼈也,⼈家只说了两个字,“可矣。”
“哦,你们全都看到了,不是我当哥的不让着他哟,他可是要造反呀,我也没有办法呀。”
郑庄公成功塑造的受害者形象全国⼈民都有⽬共睹,对偏⼼的⽼妈武姜和贪得⽆厌,恩将仇报的太叔⽆⽐唾弃,恨不得⼈⼈得以诛之
所以当庄公派⼈去讨伐京⾢的时候,京⾢的⼈民毫不犹豫的背叛了共叔段,没办法龚叔段逃到鄢城,很快⼜被⼈跟在屁股后⾯赶⾛了。
左传中关于这⼀段写的也蛮有意思的:【书⽈:“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弟;如⼆君,故⽈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出奔,难之也。】
史家⼈眼睛是雪亮的,⼤抵觉得郑庄公这⼈⼈品也好不到哪⾥去,明明就是讨厌共叔段,想搞他,还偏偏喜欢卖⼈设,弄的事情这么复杂。但⼈家是国君也不太好直接说,难之也。
【百科翻译:《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样争⽃,所以⽤“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