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思路
2011 年9 月28 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将中原经济区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作为全国文物和文化大省,积淀了数量巨大、内涵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环境变迁等原因,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变异或消亡。与此同时,河南的旅游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了旅游要素协调配套、功能齐全、有较大规模的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但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许多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较强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将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可以达到文化和旅游的共赢,对于提升河南文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
(一)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能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王牌”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我国云南、广西、海南等地非常重视保护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极维护文化生态,充分理解和挖掘民族文化,通
过发展独具特的民俗风情旅游,使民俗旅游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
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能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
(三)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但河南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的综合性旅游产品。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审美娱乐价值,深层次开发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和文化内涵,
使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可以提升河南旅游资源的品位,使文化旅游逐步成为河南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360卸载不了(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人民的名义谁是幕后黑手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指被各社区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2021年、2021年和2021年先后三次共有372 项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市也纷纷公布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已经公布的三批153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共有95 个项目入选,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舞蹈、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俗等涵盖了国家公布的各种类型。这些项目囊括了木兰传说、浚县泥咕咕、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豫剧、少林武术、
陈氏太极拳等河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社会和谐、旅游开发等价值。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分析
1、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朱军妻子声援老公
河南是中国有人类出现和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原文化的厚重历史,不仅独具根源文化价值, 而且是人们寻根溯源的活历史。如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源于唐朝宫廷梨园戏,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无论是在剧目、音乐还是在表演上,大弦戏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再如宝丰马街书会自宋元年间成俗,绵延700多年而不衰,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每逢正月十三,河南、安徽、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数千曲艺艺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宝丰马街,说书卖艺,争夺“状元”,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丰富而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资源品位和旅游吸引力, 强烈地吸引着中外游人前往观赏、体验、研究。
2、地方风格浓郁,艺术独创性强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中原文化的沃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代表了黄河文明的地域文化特。从少林功夫、太极拳、太昊伏羲祭典、信阳民歌、河洛大鼓等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生活风貌、民俗风情和精神文化价值观。另外,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独创性强,特鲜明,例如汴绣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在风格上迥然不同,其历史悠久,多以人物风景擅长,其彩搭
山东潍坊中考成绩查询配较其他绣种明快,奔放,素有“国宝”之称。汴绣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彩秀丽而著称,被视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3、分布集中,与旅游景区相互呼应
河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基
本一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景区的组合开发。截止到2021年2月底,河南共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84处,主要分布在郑州、开封、洛阳、焦作,而河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主要分布在郑州、开封、洛阳、焦作。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的少林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动态开发的一个典型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在景区都得到较好的开发。这些拥有独特性、垄断性、神秘性、厚重性、趣味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与历史文化名城、郑汴洛沿黄旅游线等周围文化山水旅游资源配合开发,将形成河南最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产品,对海内外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人文旅游资源,随着追求异质文化体验游客的不断增加,
郭涛妻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旅游生命力的源泉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旅游开发中,应根据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载体,采用相应的开发模式和开发项目。
(一)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产品
民以食为天,地方特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饮食文化最能满足旅游者尝试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食品的需求。河南非物质饮食文化可以如下开发:一是将民间饮食制作技艺与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巧妙结合起来,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边思,使游客乐在其中,这样既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提高了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二是通过定期举办美食节、建立饮食文化展示馆、特小吃街等形式开展特饮食旅游。三是开发河南饮食“纪念品”,河南非物质饮食文化的“纪念品”开发既包括特饮食器皿的开发,也包括各地特小吃“便携式饮食”产品的开发。
(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基地
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类诸如木版年画、汴绣、
钧瓷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体验性,特别适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这种开发模式近几年受到一些地方的青睐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潍坊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开发利用,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开封朱仙镇是全国四大古镇之一,其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等地年画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年画”,而且对后三种年画影响颇深,堪称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但受现代技术、现代生活冲击,朱仙镇木版年画面临消失的尴尬局面,其传承人的生活异常艰辛。基于此,开封朱仙镇可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基地,以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展示、创作和开发为基础,以当地保存完好的民间古建筑、传统民居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场所为载体,结合朱仙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建设一个集年画制作、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商贸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根据传统技艺类朱仙镇木版年画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传承人和当地人民众的收益,提高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升朱仙镇旅游的文化品位,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当地旅游业得到多层次、综合性的发展。
(三)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演艺产品巧解姻缘天作合
河南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武术等表演艺术类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地域特明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价值,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生存土壤的消失,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的生存举步维艰。在原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冲击、环境日渐多元化的现今社会,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利用表演艺术类遗产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演出形式,着力打造一批优秀旅游演艺产品,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生存土壤又不失为增加景区文化底蕴的好方式,
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景区发展双赢的局面,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
开封清明上河园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