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经方如何对咽痛进行辨证?
咽痛一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病证。同一症状(病证)的发病机理并不一定相同,因此有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阳明病、少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对该病均有论述,尤以少阴病篇论述最多。
阳明热证
《伤寒论》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曹颖甫先生明确指出此为胃有热而胆火独盛,胆火上逆冲激肺部,故其人咽痛,但欲清炎上之火,必当引热下行,此大黄黄连黄芩汤证也。
少阴寒证
《伤寒论》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伤寒之脉,不应有汗,今反汗出,此乃阳亡于外,里阴内盛,病不在太阳而属少阴,虚阳在上,郁于咽喉则咽痛,阴寒内盛则吐利。治当回阳救逆,可与四逆汤加半夏散及汤加减。
曹颖甫先生认为此为假热实寒证,宜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汤。
阴虚内热证
《伤寒论》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本条下利伤阴,阴虚内热,虚热寻经上扰,经气不利,见咽痛,胸闷,心烦症状。用猪肤汤滋阴润肺,清热利咽。现在临床应用不多,刘渡舟先生曾一个华侨女学生,突然嗓子哑了,疼而且干。因为学生在学校吃药不便,刘老治以猪肤汤,药服痛止。
咽痛热证
《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临床常见咽喉红肿热痛,其证机为邪热所侵,热灼咽喉而不利,治以甘草泄热而缓急;不愈者,此为邪热与痰搏结,气机不得宣达。故加桔梗开宣肺气,用桔梗之咸味破咽中热痰,
咽痛寒证
《伤寒论》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根据条文,难辨寒热虚实,全国
高等医学院校《伤寒论》七版教材以方测证,认为“此为寒邪客于咽喉,邪气闭郁,痰湿阻滞所致,因寒邪痰湿客于咽喉,故咽喉部一般不见红肿,同时或可伴见恶寒、痰涎多,气逆欲呕,舌淡苔润等。用以半夏散及汤,通阳散寒,涤痰开结。”笔者以为若为寒气搏结,口淡不渴之证不可不辨。黄元御认为:“浊阴上逆,冲击咽喉,因而作痛。半夏、桂枝,降其冲气,甘草缓其急迫也。”此理亦通,可做参考,扩大临床应用。
少阴阳虚格阳证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主要表现为面赤,不恶寒,手足厥逆。此咽痛的证机是少阴阳虚,虚阳浮越而搏结于咽,其治当破阴回阳利咽,方用通脉四逆汤加桔梗宣肺利咽,正如仲景所言:“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厥阴寒证阳复太过证
《伤寒论》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证见“下利,厥后发热”,
易寒易热是厥阴病的特点,其证机是邪热偏在气分,阳气恢复太过而为邪热,邪热上攻,结于咽喉。若热从下泄则不出现咽痛。仲景于本条未指出方药。曹颖甫先生认为此条咽痛为大肠之热移热于肺,指出“厥阴之便脓血,为阳回血热,独宜白头翁汤”。可供临床参考。
毒热阳郁证
阿肌苏丸《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临床表现为“咽喉痛,面赤斑斑如锦纹,唾脓血。”其证机是毒热郁结于咽喉,咽喉脉络为毒热之邪所搏结不通,治以升麻鳖甲汤,解毒凉血,化瘀通阳。
阴毒血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主之。”临床表现为“咽喉痛,面目青(斑晦暗),周身疼痛如棍棒拷打,不唾脓血”。其证机为血寒凝涩,气血不通。治以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尤在泾言:“蜀椒、雄黄二物,阳毒用之者,以阳从阳,欲其速散也。阴毒去之者,恐阴邪不可劫,而阴气反受损也。”
(1)白术、黄芩,古称“安胎圣药”;有一孕妇,自觉腹内有块,气不接续,名曰“子气”,用苏叶、厚朴;最近治几个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流产的孕妇,多用菟丝子,确是好药。方尽出古人,不得全由己出焉。
(2) 陈修园用风药转胎,谓为“外撑”,药如羌活、柴胡。
(3) 近治一人,每周一二三,鼻出清涕,每次出半杯,其人舌淡如透明,齿印如车辙,每日腹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现已好转。
(4) 碰到不好治的头痛,常常要祛外风、熄内风、化瘀滞,三管齐下。有些头痛不好治,我碰过很多钉子。
(5) 子宫内膜异位到大肠,每月拉血一次,不明之人以为是痔疮,其实是妇科疾患,我用“桃仁承气汤”。
(6) 真性脚气,用“鸡鸣散”,真有效。
(7)面神经麻痹,有用“桂枝汤”加乌头的。
(8) 有人说中风是“外风引动内风”,我看中风纯系内风,感冒只是表象;“补阳还五汤”只能治血栓,不能治脑溢血;“地黄饮子”治脑软化,内因还是肾虚,“地黄饮子”不用桂附,用仙灵脾。
(9) 张仲景所辑录的先民的方剂是如何配伍的,神秘莫测;古方能治今病,我顶礼膜拜,西医解决不了的,我用之则效。例如,我曾用《金匮》“乌头汤”,退低烧。
(10) “六神丸”,治胆囊炎后低烧不退。
(11)魏老去世前,年高体弱,但思路清晰。老伴说:“以后得了感冒什么的,你留下几个小方子吧。”魏老遂在旧日历的背面,用苍劲的笔,写了数帧家用自疗方。抄录如下:
一、感冒
1. 冬春感冒:
① 感冒:葛根15克,防风10克,荆芥12克,秦艽12克,薄荷(后下)3克。
② 肺炎、气管炎: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20克,甘草3克,板蓝根30克,金银花15
克,连翘10克,芦根20克。
2. 夏季感冒:呕吐、腹泻、午后发烧。
苏叶10克,藿香15克,佩兰叶10克,厚朴12克,白蔻仁3克,通草1.5克,苍术3克。
3. 秋季感冒:咽干。
沙参10克,麦冬10克,杏仁10克,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
二、 头痛
川芎5克,白芷5克,钩藤15克,全蝎1个,生石决明15克,僵蚕3克。
三、头晕
天麻3克,钩藤12克,菊花10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生龙骨20克。
四、高血压方
桑寄生15克,黄芩12克,莱菔子20克,钩藤15克,菊花3克,生石决明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