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汗身痒治验+瘙痒的辩证与论治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王某,女,72岁。2010年10月8日初诊。全身起风团样皮疹,无汗身痒,甚则皮肤焮热,如蚁咬状感觉,痛苦难忍,经中西医两月余,症状未减。刻诊:皮肤干燥无汗,皮屑颇多,可见散在风团样皮疹。口干欲饮,纳食不佳,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光剥,少苔,六脉细数。辨证为津液亏损,肌失濡润。治当益胃生津,兼以祛风凉血。处方: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土茯苓15克,忍冬藤12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生地18克,白蒺藜10克,天花粉9克,甘草5克。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舌心光剥明显缩小,大便正常,身热刺痛消失。唯风团疹未尽除。前方加白鲜皮10克,紫荆皮6克,丹皮10克,续服5剂而愈。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年老之人,津液已亏,无以润泽肌肤,忽受外邪,突起风团、风疹,津亏则无汗,无汗则阳气悱郁,郁而成水湿。故方以土茯苓、忍冬藤、白蒺藜,祛风除湿;太子参则意在益气生津;玄参、生地、麦冬、沙参,共起养阴生津凉血之效。《伤寒论》196条云:“阳明病,
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即说明此证乃胃气久虚,津液亏乏,不能蒸汗外出,肌肤失养,以致无汗身痒。故养阴增液,实乃治之有据。
瘙痒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见于许多疾病。同时它也是一种病,指那种仅有痒感,无原发性疾病者,称瘙痒病。《外科证治全书?卷四》云:“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瘙痒的多发性、普及程度和危害,完全可以与疼痛症状相提并论,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疼痛的了解和研究要比对瘙痒的了解多得多。因此,有人说,瘙痒是一种常见而又陌生的症状,专题文献很少,亟待我们去了解它,研究它,争取战胜它。因此,医学上关于痒与止痒的命题,是很有价值而颇具挑战性的课题,这也是今天我们这个讲座选题目的理由。
我们所谈的瘙痒,不囿于无原发病者,凡有痒感的都应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因为中医重视证候之辨治。
【病因病机】
一. 风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此由游风在皮肤,逢寒则身体疼痛,遇热则瘙痒”。
《诸病源候论?风痒候》:“邪气客于肌,则令肌肉虚,真气散去,又被搏皮肤,皮外发,腠理闭,毫毛淫,邪与卫气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则表虚,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
1. 风热
2. 风燥
3. 风湿
4. 风寒:《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指寒气)
二. 热
《诸病源候论?风痒候》:“凡痒之类,逢热则痒,逢寒则痛。”
1.风热
2.血热
3.湿热(生虫见后)
4.火热(毒)
三. 虚
《诸病源候论?风行身体如虫行候》:“夫人虚,风邪中于荣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状若虫行也。”
1. 血虚:
2. 阴虚:
3. 气虚:
4. 阳虚:
四.虫:湿热生虫
《赵炳南医疗经验集》P194页“瘙痒多由风、湿、热、虫而诱发”。
阿肌苏丸[临床思路]
一.对于瘙痒的辨证,首先当辨阴、阳、虚、实。辨阴阳分寒热,辨虚实定补泻。一般来说,瘙痒时红赤灼烧属热,白、紫、硬、木属寒,病久者多虚,新病多实。
二.始终抓住一个“风”字。“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风热、风寒、风燥、风湿、血虚生风,都可以致痒。“风”善行而数变,痒处游移,如虫行状,所以“祛风”可止痒。
“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行血、活血、化瘀、通络。都是治瘙痒不可缺少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对于久治不愈的瘙痒,不可忽视。
三.重视治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痒得钻心”人对于任何一样感受、疾病,机体应该是“心”发觉,并自己调整清除之,不少痒痛自愈了,是在心的指挥下“自治”的,有人说,机体才是治病的高手。都是在在君主之官的号令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遇热邪把君主搞昏了,为昏君有病他不知道,更谈不上调整,不知痒痛,那就危险了。所以治心可以止痒的。如消心、养心、宁心,合欢皮为啥可治痒!解郁也,除烦也。
血虚痒:老年人,干燥脱屑,血痂抓痕,苔藓样改变
阴证 
风寒痒:多见冬季,发于头面,项颈周,双手等暴露部位
血热痒:心情烦躁,青壮年,血痕累累,夏日盛,喜凉
阳证
燥痒:秋季多发,痒无定处,皮肥厚苔藓化如牛领皮
实证风湿痒:水疱、丘疹、流水、糜烂、痒甚
虫毒痒:有源可查,有传染性
【临床】
(1)风热瘙痒:
临床表现:春季多发,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瘙痒多突发,丘疹红,或成红斑,或成块突起,抓破后有少量鲜红出血,结痂,较少化脓,遇热加剧,遇冷缓解,平时怕冷者,则
发痒时也不怕冷,脉浮数,舌质红,苔薄黄。
《伤寒论》23条“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
原则:疏风清热,解表止痒(祛风解表为主,清热为次)
代表方剂:荆防止痒汤(经验方)
荆芥10 云防风12僵蚕10金银花30牛蒡子10连翘12丹皮10生地20黄芩12蝉蜕10生甘草8
用药参考:
西医所说的急性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可以参照本证辨证施治。用于荨麻疹属风热的,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有效。如风团皮损偏白的,恶寒重,发热轻,本方去黄芩加重荆芥,另加生姜皮,热重痒重加白蒺藜。
(2)风寒瘙痒:
临床表现:冬重夏轻,多见于虚人、老年患者,皮肤见白抓痕,淡红丘疹或风团白,遇冷遇风时加重,脉浮不数,苔白薄。
原则:辛温宣肺,活血止痒。
代表方剂:麻黄方(赵炳南经验方)
麻黄8 杏仁12干姜皮10浮萍15白藓皮12陈皮12丹皮10白僵蚕10丹参20
备选方: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虚人又外感寒邪者多见。麻黄、杏仁、干姜皮,辛温宣肺为主,丹参、丹皮、活血,以祛久病之瘀,血行风自灭也。
用药参考:
慢性荨麻疹可以参照选用。
(3)风燥瘙痒: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发痒,痒呈时轻时重,为阵发性发作。搔抓后有细如糠秕状鳞屑脱落,好发于冬秋季节。或多见于老年人,温热病后期,阴津耗伤者,多伴有口干,夜间加重,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苔少,少津。
原则:养阴生津,润燥止痒。
代表方剂:山药润燥汤(徐宜厚经验方)
山药30 二冬各12制何首乌15合欢皮20干地黄15百合15 夜交藤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