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书单:6本殿堂级好书带你穿越上下五千年!
后台回复书名⼀键免费阅读:菊与⼑| 20世纪简史| 世界⼩史| 从晚清到民国| ……
这个暑假乾隆很忙,⼀部重播N+1遍的《还珠格格》、⼀部⽕爆朋友圈的《延禧攻略》,还有⼀部如雷贯⽿的《如懿传》,三箭齐发,讲的都是乾隆和后宫的事⼉。
不过,乾隆到底最爱谁?⼩蜗相信,不少⼩伙伴已经被琼瑶、于正、流潋紫给整蒙圈了!
正所谓,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要了解历史,当然要读历史⼤家的经典著作啦!
今天,就让我们⾛近黄仁宇、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等⼤师的历史世界,在读史中明智,学古以鉴今吧!
01
沧桑中求变:中国
▍《万历⼗五年》
谈起历史类必读书籍,黄仁宇的《万历⼗五年》绝对榜上有名。
这是⼀部打开中国⼈视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像⼀道⼔⾸,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畅销30余年,曾被《新周刊》和《书城》评为“改⾰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的20本书”。
万历⼗五年即公元1587年,⼒挽狂澜进⾏改⾰的⾸辅张居正已经去世五年,他⽣前的改⾰成果正摇摇欲坠;
这⼀年,⼀向勤勉的万历皇帝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官员道德模范的海瑞去世;全歼倭寇的军事将领戚继光去世;思想界的⿁才李贽遁世出家……
表⾯上看,这些事都是末端⼩节,黄仁宇却从中看出了中国两千年历史的症结: “以道德代替法制,⾄明代⽽极”。这也是之后波澜迭起的根源。
⼀本《万历⼗五年》,黄仁宇向我们⽴体地解释了他的“⼤历史观”:
探讨历史应当或不应当如何展开没有意义,因为它⼀经展开就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须⼈们从主观上加以想象或构造,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历史何以如此展开。
▍《中国史纲》
读罢黄仁宇先⽣的《万历⼗五年》,相信⼤家都能从万历这个横截⾯增长了不少智识,如饮⽢泉,醒神解渴!
那读通整个中华史⼜是什么感觉呢?⼩蜗推荐的第⼆本书便是按照朝代编写的通史读物《中国史纲》。
《中国史纲》东汉之前的部分是张荫麟先⽣短暂⼀⽣留下的唯⼀专著,本来是他编写的⾼中历史教材的⼀部分,这套教材也被誉为迄今为⽌最好的教科书创作。
最终版的《中国史纲》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融合⽽成。
整部书以政治、军事、经济、⽂化、社会⽣活为纬,完整勾勒出中华民族上⾄商周,下⾄民国的历史进程。
“若把战争⽐于赌博,那么,春秋的列强,除吴国外,全是涵养功深的赌徒,⽆论怎样⼤输,决不致卖⽥典宅;
战国时代的列强却多半是滥赌的莽汉,每把全部家业作孤注⼀掷,旦⼣之间,以富翁⼊局,以穷汉出场,虽然其间也有⼀个赌棍,以赌起家,终于把赌伴的财产骗赢净尽。”
⼤家写历史,就是这么犀利,透过纷乱的乱象,直取事件本质。读过⼀遍,不同朝代的不同特质便跃然于⼼。
▍《从晚清到民国》
从晚清到民国这段历史是⼩蜗最不愿涉猎的,外忧内患,苦难重重。唐德刚先⽣好像能够看透⼩蜗的⼼思,开篇就说: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
近⼀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遇的“社会⽂化⼤转型”现象,其间死⼈如⿇,痛苦⾄极。
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从此扬帆直下,随⼤江东去,进⼊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读这部书的感觉就像听课,唐德刚先⽣站在讲台上,热情洋溢地给你讲历讲识,有评有议,形成了独具特⾊的“⼝述历史”风格。
因为是⼝述,所以他的笔下常带着感情,偶尔⼜忍不住再评论⼀下历史⼈物,发些⼩议论、⼩感慨:
“他们之所以不断“主战”者,⽆⾮要⼿握兵权的李⽼头⾚膊上阵,率领他那批贫下中农组成的过⽓淮军
和那炮慢船缓的落后舰艇,去和东洋⼩⿁厮杀⼀番。
——胜则⼤清之福,败则⽼李砍头,此梁启超所谓李鸿章‘以⼀⼈⽽战⼀国’也!”
在繁富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读到这样有温度的历史也是托了唐德刚先⽣的福。
02
暗夜中前⾏:世界史
▍《世界⼩史》
读史不是轻松的,但在浩瀚的历史书籍中却有《世界⼩史》这样的存在。
作者恩斯特·贡布⾥希望读者能够放松追踪历史,不必去写笔记,不必去记住⼈名和年代。他也答应,他绝不拿这些东西考我们。
恩斯特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主义者,被誉为“英国乃⾄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史家”和“20世界⾃居影响⼒的学者和思想家之⼀”。
《世界⼩史》从“从前……”开始讲起,恩斯特⽤⽣动有趣、优美平和的语⾔勾勒出世界时⽽灿烂辉煌,时⽽暗夜茫茫的历史运⾏轨迹。
历史读多了,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每⼀个⼈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怎样的存在?
恩斯特·贡布⾥希在《世界⼩史》第三⼗九章给出他的理解:
“我们当中的每⼀个⼈⽆⾮就是⼀个这样的闪光之物,是时间浪花中的⼀个⼩⼩⽔滴,在时间之流中流过,流⼊雾⽓蒙蒙且不确定的未来。
我们称之为命运的东西,⽆⾮是为⾃⼰这颗⽔滴在浪花上的⼀次升落⽽进⾏的挣扎。但是,即便这只是⼀个瞬间,我们也想要利⽤好,因为它值得我们花费⼒⽓。”
▍《20世纪简史:从⽆线电到柏林墙》
“20世纪灿如旭⽇,横空出世,承载着⼈类前所未有的希冀。当时的⼈们有理由期待,⾃此以后世界将⼀帆风顺。”
但是……迎来的却是两次⼤规模战争和不堪⼀击的和平。
杰弗⾥·布莱内⽣于1930年,澳⼤利亚墨尔本⼤学教授,国宝级历史学家,被誉为“勇敢的公共知识⼈,不可多得的优雅作家和讲故事的⼤师”。
作家和讲故事的⼤师”。
《20世纪简史:从⽆线电到柏林墙》是⼀部叙述性的历史书,布莱内对某个具体事件的成因只能以寥寥⼏句话概括,真正的前因后果需要读者从故事本⾝看出究竟。
叙述重⼤历史事件和历史性⼈物之外,他更重视追索⽇常⽣活中鲜有⼈注意的⼩⽚段、⼩细节,⽐如居家厨房的缩⼩;关注有⾎有⾁的每⼀个⼈,⽐如童⼯问题。
布莱内的叙述的历史透明得就像⼀块玻璃,⼲净通透,让过去的历史复活。
03
纠结中反思:⽇本史
▍《菊与⼑》
1944年6⽉,鲁斯·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政府委托,要完成⼀份针对⽇本⼈的⽂化分析报告。
本尼迪克特的任务就是了解⽇本民族的国民性和⽂化特点,为盟军领袖在⼀定程度上预测⽇本⼈的⾏为提供依据,⽐如他们会战⾄最后⼀⼈,还是选择投降;他们会接受何种条件以结束战争;如何处置天皇等等。
那么,什么是⽇本⼈的“本性”?本尼迪克特⽤只通过⽂字资料、电影和对⽇裔美国⼈的采访就拼凑出了⽇本民族之貌,并给出了清晰的解答。
⼑与菊,两者都是⽇本这幅“画”的组成部分。
⽇本⼈好⽃⽽⼜温和,黩武⽽⼜爱美,⾃尊⾃傲⽽⼜彬彬有礼,顽固⽽⼜善变,驯服⽽⼜不愿受⼈摆布,忠⼼⽽⼜易于叛变,勇敢⽽⼜怯懦,保守⽽⼜欢迎⾰新。
他们⼗分介意别⼈对⾃⼰⾏为的看法,但当别⼈对其劣迹毫⽆所知时,⼜怡然⾃得。他们的⼠兵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却⼜富有反抗精神。
这个分析报告没有复杂的统计⽅法和数据罗列,语⾔简练、睿智,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就解释了复杂的国民性。
1945年以后,⽇本发⽣了巨变,经过半个多世纪,⽇本和⽇本⼈发⽣了许多的变化,但⼈民仍然能读懂《菊与⼑》,并从中收益,可见这本书的经典性。
中国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