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成语就是,说出来⼤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程度相当⾼的⽤语。下⾯是®⽆忧考⽹分享的⼤班幼⼉简单成语故事10篇。欢迎阅读参考!
1.⼤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孺子可教的故事 ⼩⼼翼翼
宋朝时有个很有学问的⼈,名叫贾黄中,他五岁起跟⽗亲读书。
由于⽗亲的严格要求,贾黄中⼗五岁就考中进⼠,当了校书郎。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守时,有⼀年闹灾荒,百姓饿死不少。贾黄中就⽤⾃家的⽶做饭,救活了⼏千⼈。他在⾦陵任职的时候,发现府库内藏有⼏⼗匣⾦银宝贝,价值连城,马上清理上报朝廷。
宋⼤宗⼗分兴奋,夸奖他说,若不是他廉洁奉公,这些前朝的宝贝⼀定会丢失;此外还特地召见了贾黄中的母亲,赞扬她教⼦有功,可以⽐作孟⼦的母亲。
但是,贾黄中办事过分认真、慎重,碰到⼤事往往不能当机⽴断。后来他被派往外地任职,在向太宗辞⾏时,太宗告诫他说:“做事恭谦,⼩⼼谨慎,不论是做君的还是做⾂的都应该这样,但是假如做得太过分了,就失去了⼤⾂的⾝份。”贾黄中死时,家中很穷,皇帝特地赐钱三⼗万,⼜给他⽼母亲⽩银三百两,以表彰他为官廉洁⽆私,他母亲教⼦有⽅。
这个成语出⾃《诗经•⼤雅•⼤明》形容举动⼗分谨慎,⼀点不敢疏忽。
2.⼤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忠⾔逆⽿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到咸阳后,进⼊秦宫探看。但见宫室华丽,各处室物不计其数,都是他从未见到过的。每到⼀处,许多美丽的宫⼈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兴味也越来越浓。于是,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番。
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要住在宫中,问他说:“沛公(指刘邦)是想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个富家翁呢?”刘邦回答说:“我当然想有天下。”
樊哙真诚地说:“⾂进⼊秦宫⾥,见到⾥⾯的珍奇财宝不可胜数,后宫中美⼈数以千计、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
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还是准备住在宫中。谋⼠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沛公才能来到这⾥。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如今刚⼊秦地,就想享乐。俗语说:‘忠诚正直的劝告往往不顺⽿,但有利于⾏为;含毒的药吃的时候很苦,但有利于疾病。’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告。”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马上下令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随
即率军返回霸上。
解释:逆⽿:不顺⽿。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3.⼤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孺⼦可教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去⾥所,复还,⽈:“孺⼦可教矣。后五⽇平明,与我会此。”
张良,字⼦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姓姬,后来因为⾏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个穿褐⾊⾐服的⽼⼈。那⽼⼈的⼀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来,便叫道:“喂!⼩伙⼦!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年纪很⽼,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见了,⼜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穿上鞋。⽼⼈站起⾝,⼀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的背影,猜想这⽼⼈⼀定很有来历,果然,那⽼⼈⾛了⾥把路,返⾝回来,说:“你这⼩伙⼦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已先到了,⽣⽓地说;“跟⽼⼈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先到了,⽼⼈说:“你⼜⽐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过了五天,张良下决⼼这次⼀定⽐⽼⼈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步⼀挪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这才⾼兴地说;“⼩伙⼦,你这样才对!”
⽼⼈说着,拿出⼀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师。”
张良对⽼⼈表⽰感谢后,⽼⼈扬长⽽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祖刘邦⼿下的重要谋⼠,为刘邦建⽴汉朝⽴下了汗马功劳。
4.⼤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所以,他下定决⼼,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个⽅法,准备⼀把锥⼦,⼀打瞌睡,就⽤锥⼦往⾃⼰的⼤腿上刺⼀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名叫孙敬,是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的头发很长。他就⼀根绳⼦,⼀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低,绳⼦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5.⼤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明察秋毫
齐桓公⼩⽩、晋⽂公重⽿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道德的⼒量来统⼀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天下呢?”
孟⼦说:“我听说,有⼀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祭钟,您看见好好⼀头⽜,⽆罪⽽被杀,⼼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就可以⾏王道,施仁政,统⼀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在于您⼲不⼲罢了!⽐⽅有⼈说:‘我的⼒⽓能举重三千⽄,但举不起⼀根⽻⽑;眼⼒能看清秋天鸟兽毫⽑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柴。’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能⽤来对待动物,却不能⽤来爱护⽼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相信。⽼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的缘故。显然,这都是⼲与不⼲的问题,⽽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王道、统⼀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不是不能⼲!”
6.⼤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海⾓天涯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亲,不久他的母亲⼜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过活。韩会有⼀个嗣⼦(韩愈次兄介之⼦,出继与长兄为嗣)叫⽼成,排⾏⼗⼆,所以⼩名叫⼗⼆郎,年纪⽐韩愈⼩⼀点。
后来韩会四⼗⼆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个⽉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岁,⼗⼆郎也很⼩。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但都很早离开了⼈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郎两个⼈,零丁孤苦,没有⼀天离开过。韩愈⼗九岁时⾃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年的时间中,只和⼗⼆郎见过三次⾯。当他正打算西归和⼗⼆郎永远⽣活在⼀起的时候,不幸⼗⼆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篇“祭⼗⼆郎⽂”,叫建中备了⼀些时下的物品从⽼远的地⽅去致祭他。
这篇祭⽂,⼀字⼀泪,令⼈读来⼼酸。祭⽂中有“⼀在天之涯,⼀在地之⾓”的句⼦,后⼈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这句
话,⽤来⽐喻极其遥远的地⽅。
7.⼤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雪中送炭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年轻的时候曾和宋太祖⼀起打天下,深知江⼭来之不易。因此,他特别爱护⽼百姓。
淳化四年的冬天,东京(今开封)滴⽔成冰,房檐垂下的冰挂有⼀尺多长,在清冷的冬天,在不⾜以给⼈任何温暖的阳光照射下,像⼀把把垂下来的⼑,令⼈望之即瑟瑟发抖。宋太宗在皇宫⾥⾯,穿着龙袍,烤着炭⽕,还觉得寒⽓逼⼈。这时,宋太宗想起乾德⼆年的冬天,哥哥宋太祖上朝时,⾝穿貂⽪⼤⾐,戴着⽪帽全副武装,所有的⼤⾂都缩着⼿不胜寒瑟站在讲武殿临时铺的地毯上,上奏章说话哆哆嗦嗦,冷得⾆头打结的情景。
于是,他更感冰寒,便命⼈拿来美酒,借酒来驱赶寒冷。他⼀杯酒还没有喝完突然想到了弱势体:“我住在皇宫中,穿着狐狸⽪做的龙袍,烤着炭⽕,喝着酒,还觉得冷,那些缺⾐少⾷的贫苦农民,他们⼜没有炭⽕烤,不知会冻成什么样⼉。我必须想点⼉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想到这⾥,他马上召来开封府尹,对府尹说:“现在天寒地冻,我们这些有吃有穿有⽕烤的⼈就觉得冷,那些缺⾐少⾷没⽕烤的⽼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现在马上替我去慰问他们,帮助他们迅速解
决这个燃眉之急。”这位皇帝的意旨内容是——给京城所有⾼寿⼈瑞发奖⾦,超过100岁者赏赐⾦腰带。再赏京城鳏寡孤独以及贫穷者⼀千钱、⽶炭若⼲。
开封府尹⼀接到圣旨,马上带领他的所有随从,准备好⾐服、钱财、粮⾷和⽊炭,挨家挨户地送到⽼百姓⼿中。于是⼈们看见很多穷苦的百姓都拎着⽊炭你来我往的⾝影。宋太宗⾸开雪中送炭的爱⼼先河,着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百姓。“雪中送炭”的故事便这样不胫⽽⾛,⼀个劲地称赞宋太宗是“雪中送炭”。
8.⼤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位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字聃。据说他刚⽣下来的时候,就是⼀个⽩头发。⽩胡⼦的⼩⽼头⼉;所以⼈们称他“⽼⼦”;还说他是在⼀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因为他⽿朵长得⾮凡⼤,所以名“⽿”。其实,⽼⼦是⼈们对他的尊称。⽼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浪潮,想⾛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化的发展毁坏了⼈民的淳朴,给⼈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它们。不要让⼈民⽤⽣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处去使⽤
它们。要使⼈民重新使⽤古代结绳记事的⽅法,吃得很⾹甜,穿得很舒适,住得很安适,满⾜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们直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这个成语出⾃《⽼⼦》⽢美⾷,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活美满、。
9.⼤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杯⼸蛇影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北墙上悬挂着⼀张红⾊的⼸。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了⼸的影⼦。杜宣看了,以为是⼀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喝了⼏⼝。仆⼈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告辞⾛了。回到家⾥,杜宣越来越疑⼼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感到随酒⼊⼝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都⾮常困难。
家⾥⼈赶紧请⼤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杜宣酒杯⾥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的⼸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的影⼦,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的影⼦,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10.⼤班幼⼉简单成语故事
井底之蛙
栖在井⾥的青蛙在井边碰上⼀只从东海⽽来的⼤鳖。青蛙看见⼤鳖,便对它⼼满意⾜地吹嘘⾃⼰的惬意:"你瞧我住在这⼉多么快乐呀!我从井栏上蹦进浅井,可以在井壁的缝隙⾥⼩憩。在井⽔⾥游耍,⽔⾯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在软绵绵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过脚背。看看周围的红⾍、⼩螃蟹,它们谁也不能⽐我⾃由⾃在。"
井蛙喋喋不休地夸耀⾃⼰的安乐:"我独⾃享受这⼝井⼉,得意洋洋地站着,真是快乐极了。"它对海
鳖发话,"先⽣,请问您,为什么不常常来光临咱⽔井,游览观光⼀番呢?"
海鳖经不住井蛙的怂恿,抵不住它的诱惑,也⾛到井边去瞧瞧。谁知它的左⾜还没踏进井底,右⾜却被井栏绊住了。它进退不得,迟疑了⼀会,回到了原处。
海鳖算是亲⾃领教了⼀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边环境。它忍不住向井蛙介绍⼤海的景象:"我⽣活的⼤海⽤千⾥的遥远不⾜以形容海⾯的辽阔;⽤万尺深度不⾜以穷尽海底。在⼤禹时代,10年中有9年遭⽔灾,海⾯也并不因此⽽上涨;商汤时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灾,海⽔也并不因此⽽下降。你要知道⼤海是不受旱涝影响⽽涨落。这也就是我栖息在⼴阔东海的乐趣!"
⼩⼩井蛙听了⼤海鳖对⼤海的描述,吃惊地瞪着圆圆的⼩眼睛,满脸涨得绯红,羞愧得⼀句话也说不出来……
⼈的⽣存环境决定⼈的思想认识。通过井蛙与海鳖的交往与对话,告诫⼈们:只有开阔眼界,才能解放思想。⾃以为是,⾃鸣得意往往是"闭关⾃守"、孤陋寡闻的结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