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不仅生活习性与水紧密相连,而且对水的理解和认识也很独到奇特。他们的水文化更是丰富多姿、独放异彩。而始终贯穿这条主线的就是一个“赕”字。“赕”是笃信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的傣民族数千年沿袭下来的一种民间习俗,渗透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物质领域。
01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傣族爱水、恋水、惜水、敬仰水;以水表达爱慕,以水表示祝福,人们把傣族称为“水的民族”,有人口10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景谷、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少部分散布于其他县区。
傣族地处云贵高原的西端,高黎贡山、哀牢山等形成 天然屏障,澜沧江、怒江、元江蜿蜒宽阔,湍流不息。在这山水之间,散布着许多峡谷平坝(小平原),是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在这美丽的平坝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和珍贵药材。稻谷生产是傣族的主要传统作物,西双版纳和德宏素有“滇南谷仓”的美誉。
傣族历史悠久,源于谷古代的百越族,百越族居住或迁徙与中国东南到西南这一环型地带。公元一世纪,汉代称为“滇越”,“掸”魏晋称为“濮”、“越”、“僚”、唐宋称为“金齿”“银齿”、“白衣”,清代多称“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勐海三个县(市)的坝区,傣族依水而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主要信仰小乘佛教,他们性格温柔、能歌善舞,历来有“水的民族”之美称。
傣族的风俗
02
西双版纳的傣族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水创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讲到,开天辟地的英帕也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质造成了地球。是水形成地,水是万物之源。
在傣族的《四塔五蕴》医学论著中,把“巴他维塔都”(土)、“阿波塔都”(水)、“爹卓塔都”(火)、“佤约塔都”(风)解释为人体的物质本源。水在其中起到胶合作用,起生命源泉的作用。傣族认识到水不仅有饮用、洗涤、航运、灌溉、带动水车等功能,还具有养育世间万物的作用。傣族与水有割不断的深情。
由于傣族把水视为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而对饮用水的洁净十分重视。傣族住地是靠近江河,但他们只把江河水用来沐浴、洗涤而不饮用。他们要另寻水源,修建水井,专供饮用。为防止污染,所有的水井都要修建井栏、井屋,防止污染落入井水内。不少水井还建有井塔,将井口围严实,仅留一个取水口,防止山水冲入井内。傣家竹楼上的水,也有“喃京”、“喃萨火”(饮水、用水)之分。“喃京”往往摆在屋檐内较高的地方;人们坚决不用“喃萨火”来做饭、烧烤水、煮汤。傣家人很早就注意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污染,实在值得称道。
03
因此,在傣家人的心目中,水是无比神圣的,是神灵赐予的吉祥物,是幸福、圣洁与光明美好的象征。
他们爱水、敬水的情结已深深的熔化在他们整个民族文化之中:如一个新生命的降生首先要接受水的洗礼;男孩剃度出家当和尚或是升佛爷时要由“波约”(教父)亲自为其洗礼;傣王即位,举行隆重的洗礼仪式;赕佛时用滴水来祈福,以水来消灾,以水来净化灵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水井也有着各自的功能作用,如“喃魔帕”的水是给和尚专用的;“喃磨滚”的水是给百姓用的;“喃磨京”是专供人们来吃的,绝不能到那里洗衣、沐浴;节日里,人们在水花中歌舞,在水花中雀跃,一切的尘垢污秽都被圣洁的水清洗殆尽。
水,承载着真挚的情谊和祝福,把傣家人对生命的礼赞和对未来的憧憬溶化在清泉甘露般的水之中。
傣族的生态文化观念形成较早,如傣族谚语说: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是傣族先民对自然界的真知灼见。在傣族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建寨造屋、选择居所、婚嫁迎娶、殡葬习俗等,还是衣食住行,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植物的滋养。
01
傣族不仅是一个爱水的民族,而且朴素的生态和谐观也比较突出。为了让绿水长流,傣族先民很早就懂得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保住山上常青树,沟底清水年年流”,古老的谚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
傣族的水源地方是龙山,寨旁有龙林,都不能砍伐。那么用柴怎么办呢?种植柴薪林。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或路边,种植最多的是一种“下面一根桩,顶上枝成林”的树,俗称黑心
树,学名铁刀木,还有人干脆就喊它“挨刀树”。黑心树生长很快,树枝一砍去,就会发出新枝,年年砍,年年发。傣族还种植竹子,建竹楼、编竹篓、煮竹筒饭及笋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