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习动机量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40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动机的维度中求知兴趣、能力追求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学习动机的维度中声誉获取、利他取向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是学习倦怠的重要预测因子,与学习倦怠存在密切的关系,回归方程为y﹦67.346-3.828×自我效能感-0.362×求知兴趣-0.491×能力追求+0.421×声誉获取+0.134×利他取向。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倦怠;大学生
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概念源于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1]。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倦怠包括身心耗竭(精力耗损、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对于学习有关的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学业持负面态度)和低成就感(个体在学业
方面体会不到成就感或者没有效能感)三个方面[2]。
伴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以及就业和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受一些社会浮躁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学习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成才和发展,还会影响到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作用,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提供理论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05月对湖北省某综合型大学4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18份,回收率为92.89%;其中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97.13%。其中,男生216人,占总人数的53.20%,女生190人,占总人数的46.80%;大一93人,大二115人,大三118人,大四8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2.91%、28.33%、29.06%、19.70%;文科121人,理科152人,工科107人,艺术、体育2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9.80%、37.44%、26.35%,6.41%;城市98人,占总人数的24.14%,农村308人,占总人数的75.86%。
2、研究工具:
(1)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Ralf Schwarzer等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3,4],共10题。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4点记分。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7。
(2)学习动机量表 采用田澜和潘伟刚基于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三成分理论模型于2006年编制的《大学生动机量表》[5],共34题,分求知兴趣、能力追求、声誉获取和利他取向4个维度。该量表采用从“不符合”到“符合”5点记分。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003。
(3)学习倦怠量表 采用吴艳和戴晓阳基于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于2007年编制的《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2],共16题,分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该量表采用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5点记分。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689~0.858。
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的状况 为探析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上的状况,分别以性别、户籍、年级和学科为自变量,以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习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平均数的差异检验(见表1)。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习倦怠:①性别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习动机上无显著差异。②三者在户籍上均无显著差异。③年级和学科在学习倦怠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上均无显著差异。
2、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的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据表2结果表明,在总分上,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
理科女生学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为进一步考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3个变量的内在关系,以学习倦怠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动机的各维度为预测变量,采用Enter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3)。表3说明,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的维度中求知兴趣、能力追求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学习动机的维度中声誉获取、利他取向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F=42.558,P﹤0.001)。从标准化回归系数看,能力追求、自我效能感和求知兴趣
对学习倦怠具有更强的预测作用。能力追求、自我效能感、求知兴趣、声誉获取和利他取向分别解释了学习倦怠总方差的16.6%、6.3%、6.1%、4.7%、2%。整个模型共解释了因变量的34.7%(调整后为33.9%)的变异。回归方程为y﹦67.346-3.828×自我效能感-0.362×求知兴趣-0.491×能力追求+0.421×声誉获取+0.134×利他取向。
三、讨论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 通过对各种变量的分析来看,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习倦怠在均值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差异性。经过深入分析表明:首先,我们可知性别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男生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原因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两者的期望以及各自身心特点的差异有关,社会等各方面对男生的期望较高,在男性文化的熏染下,他们要立大志,成大事,通过这种强势文化的洗礼,男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升的同时也更加容易变得浮躁和急于求成,很难静下心来从事学习这样一种需要安静的工作,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疏离感,加之各方面的压力相继而来,也渐趋加大了他们身心耗竭的程度;此外,由于女性向来被视为一个柔弱的体,在社会对其期望不高的情况下女生总体上也
就比男生更乏自信和胜任力,压力更小,目标单一,这样她们虽说自我效能感总体上较男生低,但是更易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其次,年级在学习倦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学习倦怠的均值上,大二>大一>大三>大四,大二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最高,大一学生仅次于大二,大三、大四逐渐呈下降趋势(见图1)。大一新生刚迈入大学,虽然对大学有很大程度上的新奇感,但主要是对这里的一切还不是很适应,需要时间和精力来与这个陌生的环境进行磨合;进入大二后,原有的新奇感已不复存在,如何处理专业学习、恋爱和社团活动等之间的关系始终萦绕着他们,伴随着这些压力增加的同时对学习的疏离乃至倦怠情绪也日渐增长;大三学生对大学的方方面面已经有了一个很好地了解,对各种问题的分析更加透彻,对其处理也更加有经验,此外,大三学生已进入专业学习状态,目标较明确;而大四的专业课程将近结束,他们考虑最多的可能已经不再是专业学习,考研、考公务员、实习和工作等成了他们的主题。再者,学科在学习倦怠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学习倦怠的均值水平上,艺术、体育>工科>文科>理科(见图2)。其原因与学科的性质以及就业前景等有关。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其他三个学科的学生弱,这使得他们学习起来更加吃力,更易产生学业疏离感,加之就业形势较为紧张以及竞争力不强,身心耗竭和低成就感程度也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学科的学生;工科虽然就业前景相对好一些,但是学
科难度较大,技术性要求较高;文科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相对较小,而且对就业对口性的要求也没有其他学科那么高,但这也会造成学生对所学专业实用性的质疑以及放松对专业学习的要求;理科生较多的偏向于操作性强的技术性工作,就业前景较好,而且专业对口性和实用性较高,符合许多学生的专业选择。最后,户籍在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这与已有研究成果相符[6]。性别、年级、户籍和学科在学习动机上均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学习动机及其各维度(求知取向、能力追求、声誉获取、利他取向)主要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原发性驱动,受外在条件的影响较小,所以性别、年级、户籍和学科等外在差异不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通过对3个变量总分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及其胜任能力相信和肯定的一种感觉状态,常常与自信、抑郁、焦虑、无助等相联系,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抗压能力等。学习动机是学生从事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原发性驱动,较多的受自我效能感、价值观、文化底蕴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其外在表现形式,即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内容和学习强度等。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往往是由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等诱发的消极应对学习的心理态度和行
为,它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创新性和自我效能感并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7]。研究表明,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会使得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兴趣和动机比较强烈,更愿意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胜任能力,从事具有挑战性及探索创新性的学习,而且对压力的缓解比低效能的学生来得更快更有效,这样学习倦怠情绪的发生对其来说也就限定在了一个非常小的概率范围之内。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其学习动机,又与学习动机一起对学习倦怠起着重要的影响预测作用。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①学习动机的维度中声誉获取、利他取向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过多的注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同学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而且他们也乐意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声誉影响;此外,致力于将来为人排忧解难和为社会奉献的学生,具有很明确、很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对于如何却解决在学习或其他事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拥有比其他学生更加积极、正确、客观和全面的看法,因此对学习也有比较好的认知。②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的维度中求知兴趣、能力追求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自信和胜任力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表现,而具有高自信、高胜任力的学生在面临各种应激情况时,要比其他学生更善于根据自己的人格
特质、以往经验、情境特点等对资源进行评估和期待[8]。此外,对知识和能力有更高追求的学生更容易树立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并持续的为之努力,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丰富自己的经验,继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吸纳营养和奠定基础。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拓宽渠道,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加大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及其获取的便捷性。同时,还应该鼓励开展更多更有意义的学生文化活动,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度,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此外,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帮助其树立明确的目标,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疏离感和倦怠情绪,提升其对学习的自信和胜任力,形成和构建正确、合理、有效的学习认知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 吴艳,戴晓阳,温忠麟等.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52-154.
[3] Schwarzer, R. & Aristi B. (1997).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d Psychology, 1997, 3(1-2), 177-190.
[4]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5] 田澜,潘伟刚.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的初步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6):42-46.
[6] 单超,王岩,刘兴华.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51-954.
[7] 张智,陈镇雄,乔粉等.大学生应对效能、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282-28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