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运用蛛网理论深入分析了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状况,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的生猪市场正处于不稳定的“发散型蛛网”波动状态,随后的统计数据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针对“发散型蛛网”的成因及波动特点,本文就如何稳定生猪生产,走出蛛网困境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自2007年4月以来,我国各地区生猪及猪肉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涨幅之大、涨速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均为历史罕见,一时间猪肉涨价问题成为社会各界议论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由于传统的消费习惯,猪肉在我国居民肉食消费结构中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状态。国家的最新统计表明,猪肉在国民各项肉类消费中的比重仍高达70%左右。由此可见,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副食品,其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食品,猪肉历来都受特殊重视,我国农业上有句俗语“粮猪安天下”,即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稳定了,国家才能。但是自从1985年我国取消了生猪派购政策、放开生猪经营以来,我国的生猪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生猪价格更是波动频繁,暴涨暴跌现象屡屡出现,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严重影响了养猪农户的收入和生猪生产的积极性。本文运用蛛网理论深入分析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状况,对如何稳定生猪生产,走出蛛网困境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蛛网理论简介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一种关于动态均衡分析的理论,它将市场均衡理论与弹性理论结合起来[1],通过引入时间变化这个重要的因素,连续考察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诸如农产品、畜牧产品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结果。在波动过程中,由于产量和价格变化的轨迹类似蜘蛛网,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把这一理论形象定名为“蛛网理论”。[2](P80-84)蛛网理论是考察市场均衡恢复与稳定条件的理论,该理论运用了追溯现期经济变量受上期变量影响的分析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中运用差分方程进行经济分析的起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