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
猪肉价格上涨”
人们说2007年是个“火爆”的年份,从年初的楼市上涨,到股市全线飘红,这个火爆的“金猪年”给人们的神经带来了足够的刺激。进入5月份,猪肉似乎又成了“金猪肉”,全国多数省区市猪肉价格同比大幅上涨,有些城市的猪肉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点。根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的统计,2007年5月上中旬,全国36个中心城市猪肉平均批发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4元,涨幅43.1%。在北京市,5月份市场的猪肉价格已经密集地出现了14次上涨。这次猪肉价格的大涨,可以说是近10年罕见。猪肉是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它既影响人们的一日三餐,又导致CPI的上涨,甚至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它既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又关系到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案例分析:
1、从需求情况看,从2006年底到2007年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尤其是国有事业
单位和行政机构工资上涨幅度比较大,而农民收入增长相对平缓。因此,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
2、从供给来看:第一,生产猪肉的成本上升,即养猪的主要饲料——玉米的价格自2005年6月以来一直上涨;第二,2006年,生猪的收购价格一直在低价徘徊,农民养猪不挣钱,甚至大面积亏损,农民没有养猪的积极性,减少养猪的数量。第三,2006年南方部分省份爆发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北方的很多生猪养殖地爆发了猪高温热,大量的生猪因疫病死掉,导致猪的供给数量减少。最后,由于生猪的成长期相对较长,猪肉价格的升高虽然能引致养猪数量的增加,但短期内养殖户的生猪难以出栏。
3、一般来说,作为消费品,猪肉的价格弹性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低收入人更是这样。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猪肉成了一日三餐的常见食物,其价格弹性也呈现下降趋势。
案例2:
“双十一”促销
光棍节”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节日,只是源自年轻人对11月11日的戏谑,而现在这一戏谑
的节日成为网购狂欢节的代名词。围绕“双十一”的电商争夺早在十月份就已打响。
2009年阿里巴巴首次以“光棍节”的名义开展促销活动单日的销售额是5000万元,2010年为9.36亿元,2011年为33.6亿元。2012191亿,同比增260%。2013年11月11日,阿里“双十一”总交易额350.19亿;2014年天猫双十一最后成交额是571亿1218万1350元(折93.39亿美元)。无线端交易占比为42.6%。总共产生了2.78亿个包裹。无线端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化趋势成为2014年双十一的显著特征。
猪的价格
京东商城在2013年11月11日当天订单量达到680万单,是2012年11月11日订单量的3倍多。2014年11月11日,京东商城的订单量达去年同期的2.4倍,其中移动端(包括京东移动客户端、京东购物和京东手机QQ购物等)订单量占总体订单量的比例是去年同期的3倍。
分析:
大促销商品的选择
通过调查,双十一期间促销的商品虽然玲琅满目,但是促销力度最大的商品集中在衣服、
日化用品、零食等方面,而像电脑、家电等产品促销力度就很小。原因在于衣服、日化用品富有弹性,而电脑等产品缺乏弹性,这就是商家在促销时选择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
促销利润分析
促销期间,包括很多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都已五折销售,难道真像商家那样说的“赔本赚吆喝”吗?实则其销售利润来源于薄利多销和规模效益,其规模效应分摊了其仓库租赁、物流运送等成本,
同样增加了商家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