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品科学与工程(081401)
概况:
培养目标
注重科学基础与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国际视野,掌握现代食品科学基础理论和食品工程技术知识,具备科学研究与技术管理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与行业监管领域从事规划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安全性与品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学与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食品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生产技术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食品相关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2.掌握食品工程单元和生产设备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具有生产流水线和食品生产设备的运用能力和研究、设计、改进的初步能力; 3.掌握食品生产技术、质量分析和安全性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设计和运用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能力,以及食品分析检验和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能力; 4.具有食品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5.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食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
* 专业核心课程
食品化学 食品营养学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工艺概论 食品分析 现代食品装备与自动化 食品工厂设计
* 特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食品工艺概论 食品化学 食品营养学原版外文教材课程:食品工艺概论研究型课程:食品新产品开发自学型课程:食品感官评定
就业前景: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规模在世界各国均占各工业门类的前1-2位。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从1995年以来一直处于各工业门类的首位,目前年产值已超过3万亿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食品加工制造工艺产生巨大的变革,使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大幅提高,现代高新工程技术如膜分离、分子蒸馏、超临界萃取、超高压、高压脉冲电场、冷冻升华等在食品工业中开始规模应用,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品质产生了跨越式的变革,不仅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力推进了新资源的开发。通过对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功能性成分的获取,不仅有效延长产业链,更有利于资源的
充分利用和环保,推进着21世纪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
食品的营养与安全是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改善国民素质的关键领域,其发展十分迅速。食品营养素和天然功能性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对各种疾病危害因子的影响,是人类健康的核心命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饮食干扰试验对各种疾病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阐明了很多饮食对疾病影响的发病机理,从根本上革新了防治疾病的手段,预期对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量快速增长,粮食、肉类、水果蔬菜年产量居世界之首。但这些农产品的加工贮运保鲜体系仍然十分落后。如粮食的产后损失高达7~9%,新鲜果蔬的产后损失高达20~30%,总价值高达1700亿元。因此,通过改进加工技术、产后处理和贮运保鲜技术,将可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上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农产品的有效供应,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健康福祉等方面具有永恒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3.11万家,中小企业17万家,从业人员高达1035 万人,还有内外贸企业数十万家,同时建立了相应规模的行业监管、卫生、质量、安全技术监督、检验检疫等专业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巨大。据有关专家估计,仅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缺口就达到80万人,因此食品行业存在着极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2. 生物系统工程(081906W)
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发展方向:
研究方向一: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
研究方向二: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及装备
研究方向三: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
研究方向四:农产品加工与生物质利用技术及装备
概况:
* 培养目标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掌握系统的生物科学,以及机电、信息和计算机等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具备与生物学家和专业工程师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能在复杂的生物生产系统和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知识、能力和素质俱佳,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思维的未来领导者。
*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和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本专业设水利、机电、信息、环境共四个模块课程,学生须选择一个模块课程修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以及熟练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
力; 2.具有良好的文献收集和综合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3.获得良好的系统分析、设计、集成与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4.掌握系统的生物科学、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和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适应复杂生物产业和相关领域对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要求。
* 专业核心课程
生物系统传输过程 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生物系统模拟 生物物料学 生物环境工程 生物系统工程原理 生物生产机器人 3S技术与精细农业
* 特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生物生产机器人 生物系统工程原理 生物环境工程原版外文教材课程:生物生产机器人 生物系统工程原理研究型课程:生物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3S技术与精细农业 生物物料学
就业前景: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优先领域,将发展“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作为优先主题。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并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列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四大支撑之一。2007年5月2日又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批示。而且,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与现代技术并存且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对农业工程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生了巨大需求,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
⑴ 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
将计算机视觉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中,研究水果商品化处理全程防损伤技术、水果外观特征全表面检测技术等,研发与制造相关的智能化装备应用与农产品如果蔬、禽蛋、水产品、畜禽产品等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自动化分级技术装备等,相关技术和装备将大大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水平,已成为国内外的本学科的热
点和前沿方向,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的新的增长点。
运用传感技术与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与装备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机械化、精准化、智能化,生产过程得以自动化、智能化、定量化、数字化,从而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并提高劳动效率,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作用。
⑵ 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及装备
用数字化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装备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设计、控制、管理等,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标志。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求对植物及环境信息实现快速、实时、准
确和定位化的测定和获取,便于实现智能化控制、作业和管理。显然,传统的信息获取和实验室测量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对信息获取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开发环境信息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和仪器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随着传感技术、3S技术、光谱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三维信息获取技术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研究这些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检测方面的潜力,并开发基于上述新技术快速获取机技术的传感器及仪器已经可以实现,并可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产权的植物生命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
获取方法和传感器,为推进精确农业技术和装备的研制,进一步提高我国数字农业方面的应用和水平。
⑶ 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产业
我国水稻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水稻机械收获面积约占种植面积的40%,而目前的机插面积仅7%左右,这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本研究方向针对水稻生产的瓶颈问题,对水稻栽植装备各部分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水稻高速插秧机的机构设计、步行式水稻插秧机的设计、水稻插秧机核心机构优化与理论研究、水稻有序抛秧机构与机具、水稻自播机械等的研究。
针对中国南方水稻作业的特点和要求,对适宜中国南方特的水稻种植机械进行设计和创新研究,优化现有作业机械,研制开发新的机具,促进水稻生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是今后相关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⑷ 农产品加工与生物质利用技术及装备
① 生物物料加工技术与装备。生物物料产品作为初级原料的消费方式,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开展而越来越让位于成品和半成品消费市场。这样,生物物料加工和综合利用以提高商品化率就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大力开展生物物料加工的研究,包括
农业物料的物理特性研究、电子鼻检测系统开发、农产品辐射加工研究、净菜加工成套设备、果蔬冷藏保鲜设备、农产品的干燥、食品电场脉冲杀菌技术与装备等,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二高一优”和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② 生物能源利用与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并通过工业化把农产品和农林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物质材料和化工产品替代品等环境友好产品,包括生物胶粘剂及环境友好型复合材料研制、农作物秸秆压缩成型成套设备、废弃物综合处置关键技术研究等,是本世纪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实现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⑸ 设施农业装备及自动化
① 在设施农业环境调控方面。设施农业的调控技术的发展历经了从分散到集成、从宏观到微观精确、从单元到系统、从单目标到多目标、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调控到事前预测调控、从人工手动到智能调控的过程。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集约化高效生产模式的开发,设施内作物、动物微观环境的动态精确预测,环境与作物、动物相互影响关系、管理措施对生产系统目标的影响预测、现代生产系统如何有效集成以及进程目标优化管理等。研究的手段、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最新科技、如生物传感技术、虚拟植物技术、现代流体力学技术、建模与计算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总体的发展趋势是根据生产
系统设定目标,对系统内的单元或个体的生产微观环境进行高效智能调控,有可能是差异化的单独调控,进行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生产。
② 在设施农业生产装备和自动化方面。开发、设计和优化多种设施园艺耕作机具、播种育苗装置、灌水施肥装置、自动嫁接装置以及通风窗自动开闭温湿度调节装置等,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如幕帘、遮阳网等可根据光照强度自动移动调节、温室温度、湿度调控和通风、施肥、灌水等实行自动化。设施生产机器人的研制,各种不同功能和作用的机器人能完成相应的育苗移栽、施肥、组织培养功能。另外,包括设施生产围护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无土栽培技术和设备设施研发等方面等是今后设施农业产业的研究的重点。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目前已经招收七届学生,并已有三届毕业生。2006、2007、2008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5.7%、100%和100%,与新专业创建前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相比,这三届毕业生的平均出国率与读研率之和从原来的14.05%提高到了26.77%,几乎是原来的两倍。除了出国和攻读研究生外,毕业生主要在与农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单位、企业和管理部门就业,也有不少学生进入了大型跨国公司及生物、环境、医药等相关公司就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学生知识面宽,工程创新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既有很强的工程技术背景又具有良好的生物科学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的要求,较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从发展前景来看,2007年美国MSN网站分析认为,工程师职业是当今社会各类职业中发展最快、受聘待遇最高的职业,并列出了2007-2014年发展最快的十大工程师职业,生物系统工程师名列其中,且平均年薪位列第4(仅次于电子工程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