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2021年第4期(2021年4月)
No.4 2021
现代汉语中的“不过”主要功能是作为连词表示转折或补充上文对立的意思[1],但从语用功能来看,“不过”还可以用作反预期标记和话语标记。当前学界对连词“不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过”的历史演变过程[2],以及同其他转折连词的区别[3]上,对其语用功能研究则较少。笔者拟根据口语语料探讨“不过”的反预期标记和话语标记功能,并分析二者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一、反预期标记“不过”
(一)“不过”的反预期标记特征
一般来说,在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中,反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最大,所以所用的语言形式多,而这种语言形式就是反预期标记[4]。对于反预期标记的特点,一些学者[5]认为,反预期标记语音上一般不重读,句法上以副词、连词为主,且多出现在句首或句中位置,语义上一般不具有或很少有概念意义,只具有程序意义。其语用功能是标示话语中某一信息与言者或听者的预期相反。凡符合以上特点的就是反预期标记。
口语中有大量的“不过”用法符合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如:
例(1)我们今天的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不过成绩一般,因为我个人的马拉松成绩是2小时26分左右。
《新华社2004年4月新闻报道》
例(2)我是从北京来的,我比你更惨,你坐牢十年,我十一年,不过,比你早放出来几个月。《一百个人的十年》
例(1)的“不过”是反预期标记,从语音上来说,重音在“成绩一般”,“不过”在自然语流中轻读。从句法特征来说,其来源于动词,位于后半句的开头,这符合反预期标记的句法特征。从语义上来看,“不过”的存在并不影响句子的真值,只要 “我们今天的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和“成绩一般”这两件事为真,句子即为真。最重要的是,“不过”后面的句子和前句的预期信息相反,“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却“成绩一般”。例(2)从常识上来看,“我”比你惨,因为“我”坐牢十一年,比你多一年,预期上应该是“我”后放出来,但是“我”却比你先放出来了,“不过”是反预期标记。
(二)反预期标记“不过”的功能类型
对于反预期标记的分类,吴福祥[6]根据指向对象将反预期标记分为三类:(1)与说话者的预期相反;(2)
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3)与包括听说双方在内的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而胡德明[7]在研究“谁知”的反预期分类时,认为除了吴福祥提到的三种功能外,还有与事主的预期相反和与特定的人的预期相反。另外,曾君和陆方喆[8]根据前分句和后分句是直接反对还是间接反对,将反预期标记“但是”分为与显性预期相反和与隐性预期相反。
根据前贤的分类,再结合“不过”的具体情况,文中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与听话人预期相反和与说、听话人包括在内的社会背景预期相反。
1.与说话人预期相反
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就是在对话中与说话人自己的预期相反。如:
例(3)帕切科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跳水界我只是位初出茅庐的新人,这次参赛我没有任何压力,我的任务就是做好每一个动作,不过能够战胜这位世界冠军真的很让我意外。”                          《新华社2003年8月新闻报道》
例(4)她笑着说,“我非常想当护士,我曾经把书拿回家每天晚上苦读,梦想有一天能帮助人们。当然,我一直很清楚,像我这样的黑姑娘成为护士的希望很小,不过你知道,我还是当上了护士。”                      《读者(合订本)》
在例(3)中,帕切科认为自己这种初出茅庐的新人是不会战胜世界冠军的,但令自己意外的是,自己居然战胜了世界
收稿日期:2021-02-14
作者简介:黄丹(1996—),女,四川忠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黑河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
“不过”的语用功能及演变
——基于口语语料角度
黄 丹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口语中的“不过”可以作为反预期标记和话语标记,作为反预期标记时,其功能可以分为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与受话人预期相反和与说、听话人包括在内的社会背景预期相反。而作为话语标记,其
功能可以分为话语组织功能和言语行为功能,前者包括话题回和话题切换,后者主要是话轮转接。功能之间的演变则是:连词“不过”>反预期标记“不过”>话语标记“不过”(话语组织功能)>话语标记“不过”(言语行为功能),演变机制为隐喻、泛化和主观化。
关键词:不过;反预期标记;话语标记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1)04-0127-04
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1.04.041
冠军。而在例(4)中,她认为自己当上护士的机会很渺茫,令自己惊讶的是,自己最后成了一名护士。这两个例子中的“不过”都体现了事情发展结果与说话人自己的预期相反,所以,在话语中可以感受到说话人的惊讶。
2.与听话人预期相反
与听话人预期相反就是,在对话中,说话人所说的话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如:
例(5)对大家说:“现在我们都乘着工厂这一条船。大家不要把我看高了,我还是个战士。不过,大家也
不要把我看低了,我也是个厂长。再多的险滩,我也要领着大家去闯!”                                                  《1994年报刊精选》例(6)小按按我的面颊,“好久没做护理了?不过皮肤非常嫩,一点也没变硬。嗯,是有几粒斑,但是很白,夏天太阳这么毒都没晒黑。长青春痘?年轻嘛。好多人羡慕你这年龄都来不及呢……”                      《1998年人民日报》在例(5)中,厂长让大家不要把他高看了,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厂长想和他们亲近,地位平等,但是“不过”之后,厂长又说不要看低了他。在例(6)中,美容院小知道听话人很久没做护理了,这时候听话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皮肤变差了,但是紧接着对方又说了皮肤很嫩,这个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
3.与说、听话人包括在内的社会背景预期相反
与说、听话人包括在内的社会背景预期相反指的是与言语社会默认的常识相反。如:
例(7)反而是现在,日本的TOYOTA汽车出口到美国,占领了几乎一半以上的美国市场,征服了美国的交通、经济。不过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样不好……
《传媒大亨与佛教宗师的对话:包容的智慧》一般来说,一种产品占据了某个国家的市场可能会引起反感,但是在例(7)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并不认为这样不好”,这与常识相反。
总之,“不过”作为反预期标记,可以分为三类: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与听话人预期相反和与说、听双方在内的社会背景预期相反。
二、话语标记“不过”
(一)“不过”的话语标记特征
学界对于话语标记的特征,曾有不少人研究,廖秋忠[9]认为,连接成分是由功能和位置两个标准决定的,“从功能上来看,连接成分是用来明确表达语言片段(以下简称语段)之间在语义上的种种转承关系。从位置上来说,篇章中绝大多数连接成分位于句首,在主语之前,只有少数位于句中,在谓语之前”。这个“连接成分”正是我们所说的话语标记。经过近些年的研究,学界对于该特征渐渐达成共识:(1)功能上具有连接性;(2)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条件;(3)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句法合法性;(4)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经常出现在句首,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5)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调值高低等来识别[10]。
“不过”在语篇中可以使句子连贯,其使用的是程序意义,体现了元语用意识如何组织句子的元话语能力。而且它的后面可以有停顿,在书面上常以逗号来表示。因此,我们认为“不过”是话语标记,并且“不过”出现在不同语境,表示不同的功能,如:
例(8)“哪里!老头儿人顶好,像小孩子一样,经不起我轻轻几下马屁,就给拍上了,把私房话都告诉我了——抽屉里的现成货是秘密,你可不能说出去。”
姚宓笑问马屁怎么个拍法。
罗厚说:“妙不可言,等有空再谈。咱们这会儿有要紧事呢——我问你,你爸爸藏书室有个后门,钥匙在你手里吗?”
……
姚宓说:“那么,我替你看的书就不用做笔记了,我自己看着玩儿了。不过,我问你,你是怎么拍上他的?”
《洗澡》例(9)结果我们俩就跑到那个,像那次就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收那个展品,结果晚了。人家已经都鉴定过了,请来那个书法协会的鉴定过了。这样就不会因为以后送来的再请人鉴定。不过我说啊,他以前特别厉害,特别闹, 跟我一样。旷课,逃学,其实这……    《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例(8)篇幅考虑,删掉了一些对话,但依然能看出,姚宓问了罗厚两次如何拍马屁的问题,第一次罗厚说有空再谈,当他们谈了些其他的事情后,姚宓又再次回到了如何拍马屁的话题上。这里的“不过”出现在两个话题之间,后面有逗号表示停顿,是说话人提示听话人要切换话题的标记,这里的“不过”并不表示命题意义,起话题回的作用。例(9)中,说话人先是说他和另外一个人参展的事,但是在“不过”之后又说起了另一个人以前逃学之类的事情,这里的“不过”起话题切换的作用。
(二)“不过”的话语标记功能
对于话语标记“不过”功能的具体分类,方梅[11]和张巍[12]两位老师的看法有所不同,方梅认为“不过”具有话题切换和话轮转接功能,而张巍认为“不过”有转换话题、引起注意和维持话轮的功能。根据语料,笔者发现“不过”具有话题回、话题切换和话轮转接功能,前面两个功能归入话语组织功能,而最后一个属于言语行为功能。
1.话语组织功能
方梅认为自然口语中的连词虚化后有两种功能:话语组织功能和言语行为功能,而在话语组织功能方面,“不过”有话题切换的功能[11]。除此之外,还有话题回功能。
(1)话题切换
话题切换就是把当前话题换成另外一个话题。如:
例(10)我送你过去!只许你和他谈两小时,两小时以后我来接你!不过,你先得把睡衣换掉!《月朦胧鸟朦胧》例(11)然后她挨着端纳坐下问道:“我写给委员长的,您以为把这封信放在身上不会有危险吗?”
端纳点点头:“绝对不会。我是张学良在东北时的顾问,私人关系不错。不过请夫人告诉我,您是怎样写的?当然我很清楚,夫人是这样聪明的一个人,信上不可能说些什么的。”                                       
          《宋氏家族全传》
128
例(10)前面是说话人愿意送听话人去某地,而“不过”之后却是说话人让听话人将睡衣换掉。例(11)端纳在对宋美龄的问题作出回复以后,又问起了信的内容。这两个例子都将“不过”放在两个话题之间,这是说话人在预示自己即将切换话题。
(2)话题回
话题回就是在讨论一个话题时,过程逐渐偏离原来的话题,而说话人使用某些手段将话题带回来[11]。如:例(12)鲁 豫:你在试镜的时候紧张吗?
张柏芝:一点都不紧张。最难忘的就是我在《喜剧之王》里面演一个非常烂的女生,试镜的时候有一场戏我是要抽烟的。通常女生,特别是新人,她们一定是假装自己很乖、不抽烟。周星驰就说:“你拿那个笔,假装你在抽烟。”我就说:“不行,你给我一根真烟。”然后他给我一根,我就抽了起来,当时周星驰的眼神都变了。他会想这女孩怎么这样,一个新人,那么大胆、坦白,拿起一根烟就抽。我觉得也就是因为那点,他才觉得我应该可以演好那个角。
鲁 豫:你当时会不会抽烟?
张柏芝:我从15 岁就开始抽烟。很多人说张柏芝是个玉女,我从来都没有说过我是玉女,我也没有去故意骗人家,说我不抽烟、不喝酒,我根本就是抽烟、喝酒的人,也不介意人家怎么去看我。
鲁 豫:开始跟周星驰演戏会有压力吗?不过你刚才说,你完全都不紧张。                              《鲁豫有约·红伶》在例(12)中,鲁豫一开始就问张柏芝试镜紧不紧张,经过几轮会话以后,鲁豫又提到了紧张的话题。
2.话轮转接
自然口语中连词虚化后成为话语标记具有两种言语行为功能:话轮转接和话论延续[11]。但是“不过”只有话轮转接功能,这一点方梅也曾提到过。话轮转接是指说话人为了争取说话机会,通过某些手段来保持说话人自己的说话机会或抢夺他人说话的机会。因此,说话人在使用话语标记“不过”争夺说话机会时,后面时常会有停顿,书面上通常以逗号“,”表示。如:
例(13)乾隆稍稍松了口气,忽又命道:“告诉苗宗舒和米汝成,京郊这六个棚子的赈米,由京通二仓供给,一日也不能断!”
张廷玉脸露为难之:“不过,京通二仓正在查仓,一旦用仓内之粮放赈,查仓就更难了。”          《天下粮仓》例(14)问者:是打滚吗?
刘燕:不过,很有讲究。            《1994年报刊精选08》例(13)和例(14)“不过”后面分别没有逗号和有逗号,都表示说话人在争夺说话的机会。
总之,“不过”作为话语标记时,有话语组织功能和言语行为功能,前者可以细化为话题切换功能和话题回功能,而后者直接指向话轮转接功能。
三、从反预期标记到话语标记的演变
连词在使用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词义虚化,即真值意义>非真值意义。具体联系到“不过”,就是由连词“不过”>反预期标记“不过”>话语标记“不过”的过程。过程如下:
一是连词“不过”>反预期标记“不过”,“不过”由概念意义转向程序意义,反预期标记“不过”的反预期意义由连词“不过”本身的转折意义而来,“不过”作为反预期标记时,语音上发生改变,词义上虚化,在对话中预示反预期的信息。如:
例(15)赛后,她大口喘着气说:“输得可惜,不过感觉很过瘾,因为很久没有这么拼了。”
《新华社2001年4月新闻报道》二是反预期标记“不过”>话语标记“不过”(话语组织功能)。这一阶段反预期标“不过”继续语法化,说话人更加关注话语如何组织,“不过”的意义继续虚化,连词“不过”本身的转折意义已经没有了,话语标记“不过”起话题切换和话题回的功能。如:
例(16)问:“这孩子多大了?”
曾经 张柏芝颖轩:“十四。”
申大人:“老师是谁?”
颖轩:“季宗布。”
申大人点点头:“知道知道,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听说要进军机了。”
颖轩:“我这孩子顽皮得很,只有他教得了。”
申大人:“不过这孩子的字聪明有余,笔力不足,可以临一临魏碑。”                                                  《大宅门》例(17)陆宝荣:报纸上的田丹是田小伐?
徐天:……是。
小翠:不要难过哦。
老马:也太快了。
徐天:姆妈看到报纸了?
陆宝荣:徐姆妈看不懂报纸,我们不敢同她讲。
老马:不过也太快了。                                    《红》其实话题回和话题切换本质都是切换话题,不同的是话题回是切换现在正在进行的话题,而要继续上一个话题。相对来说,这个阶段“不过”只是标识说话人要切换话题,这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但程度还不高。
三是话语标记“不过”(话语组织功能)>话语标记“不过”(言语行为功能),这一个阶段体现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互动。交际过程中需要说话人和听话人不断进行角转换,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来一回”的绝对模式,比如,说话人想要继续占有说话机会或者听话人在说话人说话未结束时抢占说话机会,这个时候充当说话人角的人就可以利用话语标记“不过”来争取说话机会,具体体现了话语标记“不过”的话轮转接功能。如:
例(18)顾秀才:我不看革命党!唉!大清国就这么三下五除二地亡了,那么多王公大臣全都束手无策!
秦仲义:但分有办法,皇上哪肯退位!十多年杀的人还少吗?
顾秀才:叛逆之徒就得杀!你嫂子呢?
秦仲义:在后边呢!
顾秀才:我看看她去!(下)
秦仲义:(捂着嘴笑了一阵)真是个顽固老儿!
129
130
Pragmatic 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Buguo”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Oral Corpus
Huang Dan
(School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In the oral language, “buguo” can be used as a 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 and a discourse marker. When used as a 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 the functions can include the opposite to the expectation of the speaker, the contrary to the expectation of the listener, and the opposite to social background when the listener or the speaker gets involved; while as a discourse marker, its functions include 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speech action:
the former includes topic retrieval and topic switching, and the latter is mainly turn transfer. The evolution of the function is that the conjunction “buguo” > the 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 “buguo” > the discourse marker “buguo” (function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 the discourse marker “buguo” (function of speech acti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the metaphor, the generalization and the subjectiveness.
Key words: “buguo”; 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 discourse marker
[责任编辑:李慧慧]
邱立本:不过是呢,咱们对革命也别期望太大!我留英五年,我深知英国人就善于保守,而善于保守不是全无好处的!                                                            《秦氏三兄弟》
总之,“不过”的演变过程是连词“不过”>反预期标记“不过”>话语标记“不过”(话语组织功能)>话语标记“不过”(言语行为功能)。
那么上述过程是在什么机制的运行下进行演变的呢?即隐喻、泛化和主观化。在演变过程中,通过隐喻机制,“不过”的转折意义逐渐虚化,程序意义逐渐加深。具体来说就是从连词“不过”到反预期标记再到话语标记的各个功能,语义一步步泛化,从概念意义上的转折到改变预期的反映(反预期标记),再到
说话人切换说话的话题或者说是切换话题回到之前的话题(话题切换和话题回),再到说话人使用“不过”争夺话语权(话轮转接),这些都是在概念意义 “转折”的基础上进行的泛化,泛化后,原来的语义内容会缩小甚至消失,但主观化的语用意义会得到加强。
“主观化”就是说话人为了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13]。“不过”的演变过程跟说话人的认识有关,从命题意义上的“转折”到说话人改变听话人的预期(反预期标记),再到说话人通过“不过”改变话题开始新的话题或回到前面某一个话题(话题切换和话题回),然后是以“不过”去争夺话语机会,从刚开始的客观到后面的主观,说话人的主观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渐渐看见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对话语的监控和调控。
因此,连词“不过”的演变过程就是连词“不过”>反预期标记“不过”>话语标记“不过”(话语组织功能)>话语标记“不过”(言语行为功能),演变机制是隐喻、泛化和主观化。
方梅[11]在论证“所以”的四种用法词义由实到虚的过程时认为,顺序应该是表示结果>引出结论>话语组织功能>言语行为功能。曾君和陆方喆[8]在论证“但是”的演变过程时认为:“但是”从反预期标记到话语标记的演变关系是从反预期标记>话题切换、话题回>话题顺接>话论转接,其中的演变机制为:反预期标记>话题切换和话题回的机制为隐喻;话题切换>话题回>话题顺接的机制为泛化;话题顺接>话轮转接的机制为隐喻、泛化。这两个话语标记的演变过程可以从侧面支持话语标记“不过”的演变过程。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9.
[2]王霞.转折连词“不过”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沈家煊.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刘佳平.转折连词“但是”与“不过”的比较[J].语文学刊,2008(9);史金生,孙慧妍.“但(是)”类转折连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机制[J].语文研究,2010(4).[4]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宗守云.说反预期结构式“X比Y还W”[J].语言研究,2011(3).
[5]陆方喆.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及分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6);刘畅.反预期标记“反而”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2015(14).
[6]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7]胡德明.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8]曾君,陆方喆.从反预期标记到话语标记——论“但是”的语用功能及演变[J].语言科学,2016(4).
[9]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J].中国语文,1986(6).
[10]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的“不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刘永华,高建平.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
记“别说”[J].语言与翻译,2007(2);韩蕾,刘焱.话语标记“别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11]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12]张巍.转折性话语标记“但是”“可是”“不过”的语用功能[C].第十五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
[1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