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则(精选五篇)
第一篇:孟子三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一共有几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篇:《孟子》练习三
《孟子》练习三
2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注] ①莒父:鲁国邑名。(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个度,不应该停止的那就不能停止。B.凡是前进太快的,那么后退起来也一定迅速,孟子反对那些锐意改革的人。C.针对子夏的询问,孔子提出了“欲速则不达”的主张。
D.事实上,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反过偏激而是主张恰到好处。(2)上面两
段文字都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2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①,养其樲棘②,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③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章句上》)
【注】①檟: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②樲:酸枣。棘:荆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④适。通啻”,仅仅,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都爱护,看一个人对身体的护养好不好,应该看他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
B.孟子认为作为一位园艺师,就不应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同样的道理,人们不能为护养一根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
C.孟子指出,身体的组成部分分为大的即重要的部分和小的即次要的部分,只晓得吃喝、护养小的部分而失去大的部分的人自然就受到了人们的鄙视。
D.孟子主张一个人的吃喝不要只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否则,他将失去一些更为重要、更为可贵的东西。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说的也是取舍的道理,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你对“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的理解。
27.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之有为也。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身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注]①暴:损害,糟蹋。②非:诋毁。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是恩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什么好做的。
B.孟子认为出言诋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C.仁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义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我们不能让最安适和住宅空着,不去走最正确的大道。
D.孟子认为自暴自弃的人不能“居仁由义”,处处都会和社会环境相冲突,这是很悲哀的。(2)结合现代人说的“自暴自弃”,谈谈你对孟子说的“自暴自弃”的理解。
28.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①而已矣。” 《梁惠王下》 【注释】①运:转。(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选段看,孟子是反对攻伐燕国的,他认为会造成“水益深,火益热”的后果。B、“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说的是被攻伐的国家的百姓欢迎犒劳前来的仁义之师。C、孟子以为是否攻打燕国应该看燕国人民的态度,做事情要尊重人民的意愿。D、文中举周武王和周文王的做法,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回答宣王的问题。(2)结合下面选段,请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的战争观有何异同?(3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2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
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尽心章句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2)孟子在这段文字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30.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注释]①孳孳:勤勉不懈的样子。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孙丑认为真理是很高很美的,但不能远离现实,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否则
人们就难以每日勤勉地追求真理。
B.孟子认为学习道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困难或目标的高远而降低标准。孟子还举了两个实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C.孟子认为善于引导的人要以身作则地激发别人追求真理的积极性,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有消化和理解的余地。
D.孟子认为君子只要站在路的中间,为别人作出榜样就可以了。有能力的人自然就会跟着去做,没有能力的人谁也没办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