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的学习好⽐是另⼀门语⾔的学习,语⾔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下⾯是分享的必背经典⽂⾔⽂名篇⼤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必背经典⽂⾔⽂名篇: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此⾮吾所以居处⼦。”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炫卖之事。孟母⼜⽈:“此⾮吾所以处吾⼦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揖让进退。孟母⽈:“真可以处居⼦矣。”遂居。及孟⼦长,学六艺,卒成⼤儒之名。君⼦谓孟母善以渐化。
翻译
孟⼦的母亲,⼈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不该是我带着孩⼦住的地⽅。”于是将家搬到⼀处集市旁,孟⼦⼜学玩起了*猾商⼈夸⼝买卖那⼀类的事。孟母⼜说:“这⾥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居住的地⽅。”⼜将家搬到了⼀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的学问了。孟母说:“这⾥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居住的地⽅。”于是就⼀直住在了这⾥。等到孟
⼦长⼤成⼈,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儒。后来的君⼦贤⼈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环境渐染教化孩⼦。
【篇⼆】必背经典⽂⾔⽂名篇:⼩⽯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珮环,⼼乐之。伐⽵取道,下见⼩潭,⽔尤清冽。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光下澈,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作:下彻)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从者,崔⽒⼆⼩⽣,⽈恕⼰,⽈奉壹。
翻译
从⼩丘向西⾛⼀百⼆⼗多步,隔着⽵林,可以听到⽔声,就像⼈⾝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为之⾼兴。砍倒⽵⼦,开辟出⼀条道路(⾛过去),沿路⾛下去看见⼀个⼩潭,潭⽔格外清凉。⼩潭以整块⽯头为底,靠近岸边,⽯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成为了⽔中⾼地、⼩岛、不平的岩⽯和⽯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约有⼀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底),(鱼的)影⼦映在⽯上,呆呆地(停在那⾥)⼀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互相取乐。
向⼩⽯潭的西南⽅望去,(溪⽔)曲曲折折,(望过去)⼀段看得见,⼀段⼜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环绕合抱着⽵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使⼈感到⼼情凄凉,寒⽓⼊⾻,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息。因为这⾥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的情景就离开了。
⼀起去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个叫做恕⼰,⼀个叫做奉壹。
【篇三】必背经典⽂⾔⽂名篇:五柳先⽣传
魏晋:陶渊明
先⽣不知何许⼈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章⾃娱,颇⽰⼰志。忘怀得失,以此⾃终。
赞⽈:黔娄之妻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兹若⼈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怀⽒之民欤?葛天⽒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不知道是哪⾥的⼈,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性喜爱喝酒,家⾥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就⾛。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和烈⽇,粗布短⾐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和饮⽔的⽔瓢⾥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得。常常写⽂章来⾃娱⾃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上,就这样过完⾃⼰的⼀⽣。
赞语说:黔娄的妻⼦曾经说过:“不为贫贱⽽忧虑悲伤,不为富贵⽽匆忙追求。”这话⼤概说的就是五柳先⽣这⼀类的⼈吧?⼀边喝酒⼀边作诗,为⾃⼰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怀⽒时代的⼈呢?还是葛天⽒时代的⼈呢?
【篇四】必背经典⽂⾔⽂名篇:童趣
清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对⽇,明察秋毫,见藐⼩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鹤舞于空中,⼼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观之,项为之强。⼜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墙凹凸处,花台⼩草丛杂处,蹲其⾝,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蚁为兽,以⼟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得。
⼀⽇,见⼆⾍⽃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物,拔⼭倒树⽽来,盖⼀癞虾蟆,⾆⼀吐⽽⼆⾍尽为所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惊。神定,捉虾蟆,鞭数⼗,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想⼩的时候,能够张⼤眼睛对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的东西,⼀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的乐趣。
夏天蚊⼦的叫声像打雷⼀样,我把它们⽐作鹤在空中飞舞,⼼⾥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变得僵硬了。我⼜将⼏只蚊⼦留在素帐中,⽤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我把它当做⼀幅青云⽩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样,我为这景象⾼兴地拍⼿叫好。
我常在⼟墙⾼低不平的地⽅,在花台杂草丛⽣的地⽅,蹲下⾝⼦,使⾃⼰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蚂蚁当做野兽,把⼟块凸出部分当做⼭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情愉悦⾃觉是⼀种满⾜。
有⼀天,我看见两只⼩⾍在草间相⽃,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的家伙,掀翻⼭压倒树⽽来了,原来是⼀只癞蛤蟆,⾆头⼀吐,两只⾍⼦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正看得出
神,不禁‘呀’的⼀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去了。
【篇五】必背经典⽂⾔⽂名篇:逍遥游
先秦: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不知其⼏千⾥也;化⽽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千⾥也;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鹏之徙于南冥也,⽔击三千⾥,抟扶摇⽽上者九万⾥,去以六⽉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所⾄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之积也不厚,则其负⼤⾈也⽆⼒。覆杯⽔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置杯焉则胶,⽔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翼也⽆⼒。故九万⾥,则风斯在下矣,⽽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我决起⽽飞,抢榆枋⽽⽌,时则不⾄,⽽控于地⽽已矣,奚以之九万⾥⽽南为?”适莽苍者,三餐⽽反,腹犹果然;适百⾥者,宿舂粮;适千⾥者,三⽉聚粮。之⼆⾍⼜何知!⼩知不及⼤知,⼩年不及⼤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椿者,以⼋千岁为
春,⼋千岁为秋。此⼤年也。⽽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数千⾥,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上者九万⾥,绝云⽓,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彼且奚适也?我腾跃⽽上,不过数仞⽽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也。⽽彼且奚适也?’”此⼩⼤之辩也。
故夫知效⼀官、⾏⽐⼀乡、德合⼀君、⽽征⼀国者,其⾃视也,亦若此矣。⽽宋荣⼦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之⽽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御风⽽⾏,泠然善也,旬有五⽇⽽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之辩,以游⽆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神⼈⽆功,圣⼈⽆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出矣,⽽爝⽕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降矣,⽽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天下治,⽽我犹⼫之;吾⾃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我犹代⼦,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枝;偃⿏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所⽤天下为!庖⼈虽不治庖,⼫祝不越樽俎⽽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吾闻⾔于接舆,⼤⽽⽆当,往⽽不反。吾惊怖其⾔。犹河汉⽽⽆极也;⼤有径庭,不近⼈情焉。”连叔⽈:“其⾔谓何哉?”⽈:“藐姑射之⼭,有神⼈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
不⾷五⾕,吸风饮露,乘云⽓,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年⾕熟。吾以是狂⽽不信也。”连叔⽈:“然。瞽者⽆以与乎⽂章之观,聋者⽆以与乎钟⿎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也犹时⼥也。之⼈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也,物莫之伤:⼤浸稽天⽽不溺,⼤旱⾦⽯流,⼟⼭焦⽽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资章甫⽽适诸越,越⼈断发⽂⾝,⽆所⽤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藐姑射之⼭,汾⽔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惠⼦谓庄⼦⽈:“魏王贻我⼤瓠之种,我树之成,⽽实五⽯。以盛⽔浆,其坚不能⾃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瓢落⽆所容。⾮不呺然⼤也,吾为其⽆⽤⽽掊之。”庄⼦⽈:“夫⼦固拙于⽤⼤矣。宋⼈有善为不龟⼿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百⾦。聚族⽽谋⽈:‘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今⼀朝⽽鬻技百⾦,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战,⼤败越⼈。裂地⽽封之。能不龟⼿⼀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之异也。今⼦有五⽯之瓠,何不虑以为⼤樽,⽽浮于江湖,⽽忧其瓠落⽆所容?则夫⼦犹有蓬之⼼也夫!”
惠⼦谓庄⼦⽈:“吾有⼤树,⼈谓之樗。其⼤本拥肿⽽不中绳墨,其⼩枝卷曲⽽不中规矩,⽴之涂,匠⼈不顾。今⼦之⾔⼤⽽⽆⽤,众所同去也。”庄⼦⽈:“⼦独不见狸狌乎?卑⾝⽽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其⼤若垂天之云。此能为⼤矣,⽽不能执⿏。今⼦有⼤树,患其⽆⽤,何不树之于⽆何有之乡,⼴莫之野,彷徨乎⽆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
⽄斧,物⽆害者,⽆所可⽤,安所困苦哉!”
翻译
北⽅的⼤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到有⼏千⾥。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千⾥;当它奋起⽽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风吹动海⽔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的⼤海去了。南⽅的⼤海是⼀个天然的⼤池⼦。《齐谐》是⼀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的⼤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能激起三千⾥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的⾼空,乘着六⽉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样的游⽓,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物的⽓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吗?它的辽阔⾼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如果聚集的⽔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艘⼤船的⼒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倒上⼀杯⽔,⼀棵⼩草就能被当作是⼀艘船,放⼀个杯⼦在上⾯就会被粘住,这是⽔浅⽽船却⼤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的话,那么负载⼀个巨⼤的翅膀也就没有⼒量了。因此,鹏在九万⾥的⾼空飞⾏,风就在它的⾝下了,凭借着风⼒,背负着青天毫⽆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蝉和⼩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回来肚⼦还是饱饱的;到百⾥外的⼈,要⽤⼀整夜时间舂⽶准备⼲粮;到千⾥外的⼈,要聚积三个⽉的粮⾷。蝉和⼩斑鸠这两只⼩⾍、鸟⼜知道什么呢。⼩智⽐不上⼤智,*⽐不
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是⼀天。春⽣夏死、夏⽣秋死的寒蝉,不知道⼀年的时光,这就是*。楚国的南⽅有⼀种⼤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个秋季。上古时代有⼀种树叫做⼤椿,它把⼋千年当作⼀个春季,⼋千年当作⼀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闻名于世,⼈们与他攀⽐,岂不可悲可叹!
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不⽣的极远的北⽅,有个很深的⼤海,那就是天池。⾥⾯有条鱼,它的⾝⼦有⼏千⾥宽,没有⼈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上九万⾥,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泽⾥的⿇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去呢?我⼀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了。⽽它还要飞到哪⾥去呢?’”这就是⼩和⼤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官的职守,⾏为能够庇护⼀乡百姓的,德⾏能投合⼀个君王的⼼意的,能⼒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也像上⾯说的那只⼩鸟⼀样。⽽宋荣⼦对这种⼈加以嘲笑。宋荣⼦这个⼈,世上所有的⼈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和对外物的分⼨,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世间的⼀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列⼦乘风⽽⾏,飘然⾃得,驾轻就熟。⼗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的变化,遨游于⽆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
以说:修养的⼈能任顺⾃然、忘掉⾃⼰,修养
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意于求名。
孟子一共有几篇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亮出来了,⽽⼩⽕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相⽐不是太难了吗!及时⾬降下了,还要灌溉⽥地,对于滋润⽲苗,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定⼤治,⽽我还徒居其位,我⾃⼰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根树枝;鼹⿏饮河⽔,只要肚⼦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厨⼦虽然不下厨,主祭的⼈却不应该超越权限⽽代⾏厨⼦的职事。”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听到谈话,⼤话连篇没有边际,⼀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分惊恐他的⾔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般⼈的⾔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上,住着⼀位神⼈,⽪肤润⽩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不⾷五⾕,吸清风饮⽢露,乘云⽓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彩,对于聋⼦没法同他们聆听钟⿎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他的德⾏,与万事
万物混同⼀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哪,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不能淹没他,天下⼤旱使⾦⽯熔化、⼟⼭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任呢!北⽅的宋国有⼈贩卖帽⼦到南⽅的越国,越国⼈不蓄头发满⾝刺着花纹,没什么地⽅⽤得着帽⼦。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上、汾⽔北⾯,去拜见四位得道的⾼⼠,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惠⼦对庄⼦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得可以容纳五⽯。⽤它来盛⽔,它却因质地太脆⽆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平浅⽆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只是因为它⽆⽤,我把它砸了。”庄⼦说:“你真不善于使⽤⼤的物件。宋国有个⼈善于制作防⽌⼿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听说了,请求⽤⼀百⾦来买他的药⽅。这个宋国⼈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年所得不过数⾦;现在⼀旦卖掉这个药⽅马上可得百⾦,请⼤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买到药⽅,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展开⽔战,⼤败越⼈,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帖防⽌⼿冻裂的药⽅,有⼈靠它得到封赏,有⼈却只会⽤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东西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上作为腰⾈⽽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对庄⼦说:“我有⼀棵⼤树,⼈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匠都不看它⼀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没有⽤,⼤家都不相信。”庄⼦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狼吗?屈⾝伏在那⾥,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动物;它捉⼩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下;但是⼀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中。再看那牦⽜,它⼤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的了,但是却不能捕⿏。现在你有⼀棵⼤树,担忧它没有⽤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之乡,⼴阔⽆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在地躺在它的下⾯;这样⼤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处,⼜哪⾥会有什么困苦呢?”
【篇六】必背经典⽂⾔⽂名篇: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夫之族,⽈师⽈弟⼦云者,则聚⽽笑之。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常师。孔⼦师郯⼦、苌弘、师襄、⽼聃。郯⼦之徒,其贤不及孔⼦。孔⼦⽈:三⼈⾏,则必有我师。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李⽒⼦蟠,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必定有⽼师。⽼师,是⽤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在我之前的⼈,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在我之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我⼤还是⼩呢?因此,⽆论⾼低贵贱,⽆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就是⽼师所在的地⽅。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他们超出⼀般⼈很远,尚且要跟从⽼师
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般⼈,他们才智不及圣⼈也很远,却以向⽼师学习为耻。因此,圣⼈更加圣明,愚⼈更加愚昧。圣⼈之所以成为圣⼈,愚⼈之所以成为愚⼈,⼤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的孩⼦,选择⽼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却以跟从⽼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童的⽼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师。不知句⼦停顿要问⽼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师;⼩的⽅⾯学习了⼤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匠这些⼈,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夫这⼀类⼈,听到称“⽼师”称“弟⼦”的⼈,就聚在⼀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当做⽼师,就⾜以感到耻辱;把官⼤的⼈当做⽼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匠这些⼈,君⼦不屑⼀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不上这些⼈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没有固定的⽼师。孔⼦曾以郯⼦、苌弘、师襄、⽼聃为师。郯⼦这些⼈,他们的贤能都⽐不上孔⼦。孔⼦说:“⼏个⼈⼀起⾛,其中⼀定有可以当我的⽼师的⼈。”因此学⽣不⼀定不如⽼师,⽼师不⼀定⽐学⽣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蟠,年龄⼗七,喜欢古⽂,六经的经⽂和传⽂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古⼈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