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被称为"至圣",那么被称为"亚圣"的又是谁呢?(孟子)我们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却没有一人被称为"亚圣",而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孟子才被称为"亚圣"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他的思想,他的学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什么孟子的思想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也经过了无数的删改,可《孟子》二章却依然稳坐期间,我想也许是因为孟子的思想不仅对当时有意义,对后来以至当下都有着震撼人心的现实意义吧。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了"人和"的重要性,人和不仅仅适用于战争、治国,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适用。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一样,不仅适用于国家,更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具有指导意义。
整堂课,主要就是读。
一读:了解内容,梳理结构
1、读,单个学生读,正字音;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了解内容。
4、自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5、分组读,根据文章结构分成四部分读
6、小组轮读,有读有听
二读:疏通文意
学生参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
插曲:
师:老师为什么不让大家看参考书,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语句来解释。
生:死于安乐
师:有点大,有点远。
生:苦其心志
生:饿其体肤(当时是上午最后一节课,11:50才能下课。)
师:把知识与生活联结了,这是多好的学习方式呀。
生: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师:看刚才同学翻译不出来时,脸上的神,虽然称不上憔悴枯槁,但也面露难。有些同学还在不停的说:"这句话怎么翻译呀?"这不就是表现在脸上,从声音发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你才会越来越明白。
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师:你刚才翻译不出来时是什么感觉?
生:心里困惑
师:对,对于翻译这样的小事,我们心里困惑;对于面临艰难困苦的大事,就是内心忧困了。
生:思虑阻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
师:你经历了困惑,和思虑阻塞,最后翻译出来了,多有成就感呀。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朗读第二段,体会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翻译的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过错,之后或者讨论,或者参照资料,就能够改正过来,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就能够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那么"死于安乐"。
师:第二段翻译还有问题吗?
生:国恒亡
孟子一共有几篇 生:国家往往会灭亡
师:往往是哪个字表示
生:"恒"
师:如果说"国必亡"可以吗?
生:不可以,"必"是一击致命,"恒"是渐渐的,有一个过程。
生:我觉得"国必亡"挺好的,因为"必"是表示"必然",而"恒"表示不是必然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那么国家肯定会灭亡的。
师:"必然"是说如果按前面所说的情况去做,那么没有偶然,所有的国家一定会灭亡。而"恒"是说,也会有偶然,也许个别国家即使有这种情况,但也不会灭亡。同学们觉得哪个词语更准确呢?
生:恒
(因为此时下课铃已经响了,老师便自己解释,没有再叫学生回答。)
这堂课上完好轻松,身体和心里双重轻松。
本来第二段的翻译是个难点,没想到在这样的一个意外的插曲中,这么贴近生活的,这么轻松的攻破了。是的,这就是我想要的文言课堂,不是煞费苦心的死记硬背翻译,而是边读边思,顺便就记下来了。这节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给了我一个方向,是的只要方向是对的,那就坚定地走下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2
学习目标:
1、掌握举、发、士、市、恒、法家拂士、敌国外患的含义;
2、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等七个使动用法;曾、衡、拂三个通假字的用法;
3、理解文章的论点、论据即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4、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理解,掌握两文在论证、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异同,学会比较阅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