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一篇劝学文献
说及《三字经》这篇只有1068个字,却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传统启蒙教材的内容,人们往往说它分为六个部分或六段,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中心,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但它整篇的中心是什么、全文的主旨何在,则没有人说及。实际上,这一关涉《三字经》性质的问题,对于了解这篇被称作“蒙学之冠”的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现今人们关于六个段落的划分和大意的归纳,基本符合《三字经》的实情。但如果只是停留于此六个部分的逐一介绍,即便都非常准确,显然还是不能尽得《三字经》的本旨,而犯了如同盲人摸象一样的错误。实际上,这六个部分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或者说,这六个部分有着一致的指向。《三字经》全文有一个主旨、一个灵魂,这就是劝学,也就是劝导人们学习的意思。直言之,《三字经》就是一篇劝学文献。
《三字经》第一部分讲教育和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从人性开始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在谈论这个问题时,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人性问题开始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代表。尽管对人性的认识截然相反,但他们殊途同归,都得出了教育重要和必要的结论。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而且,人人都有的同情心等,不是外在赋予的,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人天生的、固有的。人的善良本性虽然与生俱来,但并不能永远保持。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物欲的熏染,人的善良本性就会逐渐发生变化,就会走向迷途。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先天的善性存而养之,扩而充之,使其发扬光大;在善性迷失时,把它寻回来,恢复它的本来面貌,这就是所谓“求放心”。与孟子的主张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人人都有“好利”“疾恶”“好声”的天性,结果导致了“争夺”“残贼”“”的发生。人好比野兽,要靠礼制的锁链把他捆住,才不致噬人;要日积月累地养成守礼的习惯,才会消除兽性。人性最终之所以表现为善,那是人后天努力的产物,是教养的结果。按照荀子的说法:“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就是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就是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善良本性的保持、光大需要教育,恶的人性的驯化和禁锢更是离不开教育,孟、荀就这样从截然相反的起点,走到了完全一致的终点。此后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大都依沿孟、荀,展开教育必要性的论述。
很显然,《三字经》承袭的是孟子的思想,开篇就说“性本善”。主张人性善良的《三字经》,依照孔子和孟子的说法,主张“习相远”,认为一个人受到不好的外在环境的影响,善
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阻止这种变化,才能挽回已经发生的变化。“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用反问的语气、精练的格言和警句,进一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接下去的内容,讲的则是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教之道,贵以专”。再就是以孟母教子和五代窦禹钧教成五子的事例,说明父教师严的意义。
《三字经》不仅劝导人向学,而且指出了具体的学习内容;不仅指出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而且这部分篇幅特别大。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过大,甚至与前后严重不平衡,以至于很多人简单地把它的内容逐一罗列,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三字经》的性质,也就是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认识不清。
《三字经》劝导人们学习的内容,依次分别是孝悌、知识见闻、儒家经典、诸子、历史五个方面。
传统启蒙教育以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对蒙童进行道德伦理教育,一直是传统启蒙教育的核心内容。但《三字经》在这方面着墨不多,只是强调了传统道德的根干“孝悌”,而且只是分别列举了孝和悌的一个例子,这就是“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这两个事例
一方面具有贴近日常生活、亲切可行的特点,另一方面8岁的黄香和4岁的孔融,也适合做刚进学接受启蒙教育学童的榜样。《三字经》极少有伦理道德的说教,而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使得这篇文献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以至于时过境迁之后,传统的伦理道德日渐陈腐之时,它也依然能成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入门书。
“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中国古代学人有追求博学的传统,为了方便记忆,往往将各种知识“以数为纲”编排。用这种体例编纂的图书,以和《三字经》差不多同时成书的《小学绀珠》最为著名。所谓的“以数为纲”编排,就是用数字式的题目对知识的主题作出提示性概括,然后详细列出知识内容。数字式的题目如“三才”“三光”“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简单明了,便于记取。《三字经》还将相关的知识,巧妙地组织在正文中,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些内容,是中国传统知识浩瀚海洋中的一粟,但也是最常见、最有必要首先掌握的基础知识,具有举要的性质。有必要指出的是,《三字经》说到了“三纲”“五常”,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但并不像一些人所指斥的那样,是在宣扬“三纲”“五常”,而是告诉人们“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