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88篇:读书有悟∣听莫砺锋教授讲杜甫诗
听莫砺锋教授讲杜甫诗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读研期间,曾读过莫砺锋教授的《杜甫诗歌讲演录》,这本书基本上是莫教授上课的实录,读起来十分通俗。那个时候我对杜诗很感兴趣,买到了很多种杜诗的注本,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读过杜诗,读完之后除了“伪苏注”,其他内容已经不记得了。最近,这本书又再版了,更名为《莫砺锋讲杜甫诗》,我利用暑假在家的零碎时间,又读了一遍,感觉非常好。这次阅读的基础是我背诵了四年的杜诗,所以很多内容理解起来非常真切。在本书中,莫教授主要讲述了杜诗的流传与评价、杜诗的注本、杜甫的咏物诗及诗歌理论,除此以外重点讲解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秋兴八首》等名篇。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主要在于:
一是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有文本解读的路径,也有实证研究的路径,当然,最好是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前段时间阅读的葛晓音教授的《杜诗艺术与辨体》,主要
是从文本解读尤其是文体的角度对杜诗的艺术进行阐述,在解读中又不乏考证史实。此后我又温习了陈贻焮教授的《杜甫评传》,这套书以考证为主,但也有对诗歌的解读与赏析。莫砺锋教授的这本书,既有严谨的考证,也有审美的鉴赏。我本人不是从事杜甫诗歌的学术研究,所以更希望能够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进行把握,但需要借鉴前人在考证方面的成果与结论。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征》,这是杜甫离开凤翔到鄜州探亲时所作的长诗,诗人回家带着一名仆人,仆人挑着担,杜甫骑着马,问题是:这匹马是怎么来的?这就需要学术考证。从审美鉴赏的角度看,这匹马的来源显然不是关键问题,但从诗人生平研究的角度看,这又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马匹是很少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这匹马是从李嗣业那里借来的,因为杜甫有一首诗叫《徒步归行》,这是一首“借马诗”,诗中有“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是从哪里借来的呢?这首诗有自注:“自凤翔赴鄜州途经邠州作”,那自然就是杜甫从凤翔出发时没有马,一直到邠州才借到了。陈贻焮教授在《杜甫评传》里对此进行了考证,他认为杜甫不是在邠州借的,而是从凤翔出发时就有马了。证据之一是,李嗣业原来驻扎在邠州,但后来已经带着军队集结到凤翔了。证据之二是杜甫回家途中还写了一首《九成宫》,其中有“驻马更搔首”句,这首诗很明显是杜甫路过九成宫时写的,而九成宫处于凤翔与邠州之间。陈贻焮教授得出结论说:杜
甫此行是回家探亲的,他不可能从凤翔步行到邠州,借到一匹马后又骑马返回九成宫,然后再回头到鄜州去,这是不合情理的。这样的细节考证,莫教授称之为“以杜证杜”。类似的考证功夫,在《莫砺锋讲杜甫诗》一书中比比皆是。
二是学术研究的辩证性。对史实的考证需要做到精准,但是对于事与物的价值判断,要充满辩证意识。这一点在评论宋代和清代的杜诗版本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就拿清代人注释杜诗来说吧,目前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王嗣奭的《杜臆》、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杨伦的《杜诗镜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等。这几本书我都买到了,以后将一一读完。对于这几种注本的评论,莫教授持辩证态度。一方面肯定这些注本的亮点与成就,同时也能够指出其缺点与错讹。王嗣奭的《杜臆》借鉴了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对杜甫诗歌进行了独到的解读,钱谦益的注本在考证方面有效地补充了前人的不足之处,但因为他学术水准高,他只注释自己觉得应该注释的地方,这一点未必适合一般的读者。其缺点则是,对于一些诗歌主旨的解读,过于讲究标新立异,从而得出了不符合诗歌本旨与创作背景的结论。仇兆鳌的注本称为“详注”,其优点和缺点都在一个“详”字。其优点是他对历代的注疏与评论进行了筛选,将他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全部收进本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读一本《杜诗详注》便可以获得
很多信息。但是其缺点在于过于详细了,把一些没必要注释的内容也收入了,导致本书臃肿不堪。杨伦的《杜诗镜铨》优点在于“简”,是对前人注疏的“精挑细选”,缺点是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些评论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我,应该将这些书都读一遍,从不同的书中获得不同的收获,这样对杜甫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
三是学术研究的全面性。莫教授在书中问过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论文孤立地判断某位小说家、某位诗人,说他如何如何,这个判断有没有跟他的前后左右对比呢?有没有把他放在一个历史的长河中,放在整个文学史过程中予以考察呢?这些问题说明,对某一作品、观点、人物等进行判断,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文献资料,要能够在与同类作品与人物的对比中揭示出研究对象的特点。这一点在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解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题目中的诸公包括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等,他们几个人都登上了慈恩寺塔,每人都写了一首诗。慈恩寺塔就是西安的大雁塔,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母亲长孙皇后建造的寺庙,他们登塔的时间是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莫教授重点比较了岑参和杜甫的诗,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很多人认为岑参的诗写得比杜甫的好。莫教授经过考证和比较之后认为,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千秋,岑参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
无时休”,都写得气势雄浑,但岑诗的“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不如杜甫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因为后者更能突出塔的高度。在思想内容方面,岑诗表达的是一种皈依佛教的心态,而杜甫的“登兹翻百忧”“各有稻粱谋”等,显然已经触及到了时代的某些特征,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更有深度。我个人认同莫教授的观点,毕竟,诗歌不能脱离整个时代。
孟子一共有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