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事迹整合三篇
屠呦呦是第⼀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科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理医学奖的华⼈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获得的最⾼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奖项。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关于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事迹整合三篇。希望可以帮助⼤家。
屠呦呦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被诺贝尔奖垂青的⼈
——记国家卫⽣计⽣委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主任屠呦呦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类提供了强有⼒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的疾病,这在提升⼈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的作⽤是不可估量的。”这是2015年12⽉10⽇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40多年来,屠呦呦全⾝⼼投⼊世界性流⾏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私奉献,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贡献。
寻遍古⽅,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法
“呦呦⿅鸣,⾷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所⾷的野草,便是青蒿。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屠呦呦接受了国
杨童舒图片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整理出640种抗疟药⽅集。他们以⿏疟原⾍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在动物体内的⽣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到答案,屠呦呦⼜⼀头扎进了⽂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中“青蒿⼀握,以⽔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法,1971年10⽉4⽇获得了对⿏疟原⾍抑制率达100%的青蒿⼄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于间⽇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结果⽤药后40℃⾼烧很快降⾄正常,⾎疟原⾍被⼤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率先发现新型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
孙珍妮否认恋情
在得到了具有明确抗疟活性的青蒿⼄醚提取物后,屠呦呦率课题组开始分离有效单体成分。1972年11⽉8⽇,课题组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随后证明50-100mg/kg 可使⿏疟原⾍转阴。
屠呦呦团队率先对青蒿素做了临床试验。1973年秋,由中药所派⼈携带青蒿素单体赴海南疟区进⾏临床试验,证实了青蒿素即为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发现,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类抗疟历史步⼊新纪元。之后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屠呦呦进⾏了详细的研究进展汇报,促进全国对青蒿素的协作研究。中国餐饮业
开创性地研发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
1981年10⽉世界卫⽣组织致函中国卫⽣部,提议在中国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世界熟悉和认可。1986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获得⾃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个⼀类新药的《新药证书》——青蒿素。
2015年12⽉世界卫⽣组织报告显⽰,全球约有32亿⼈(占全世界总⼈⼝近⼀半)⾯临疟疾风险。2015年全球共有2.14亿疟疾新病例,⼤约43.8万⼈死于疟疾。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在过去⼗年间得到⼴泛使⽤,对影响⼈的最流⾏也最致命的病原体——恶性疟原⾍极为有效。⾄今基于青蒿素类的复⽅药物仍是世界卫⽣组织推荐的抗疟⼀线⽤药,⽤以约70%的疟疾患者,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数百万⼈的⽣命。
近年来,屠呦呦仍持之以恒地进⾏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作,探索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如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中双氢青蒿素红斑狼疮新药研发取得了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研究批件。
⼈⽣能有⼏回搏!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辈⼦的不懈努⼒,成功地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为中国科学界嵌上了最亮的⼀颗明珠。
“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是责任,党和国家培养了我,给了我知识,我就要尽我所能为国家做贡献,为⼈类的健康事业尽⼒。
——屠呦呦
屠呦呦的感⼈事迹
2015年10⽉5⽇,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2011年9⽉,她曾获得国际⽣物医学⼤奖拉斯克奖。她是⼀位⽤⼀
株⼩草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那株⼩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年⽣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株⼩草⾥,萃取了⼀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光环。她说:“我只是⼀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员。”
那么,⼀个“三⽆”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珉豪图片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鸣之声,取⾃《诗经》“呦呦⿅鸣,⾷野之苹”⼀句。学⽣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作。从此,她埋头从事⽣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于⼟法提炼的七⼝⼤缸和⼏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扑在⼯作上。本篇⽂章来⾃资料管理下载。那时,她⾝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年⾥,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中药志》。
1969年1⽉21⽇,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作为科研组
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四处⾛访⽼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疟疾的药⽅,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抗疟实验。
然⽽,实验进⾏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度陷⼊绝境。⾯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馁,没有停⽌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发明⽩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这190次失败⼜算得了什么?
有⼀天,屠呦呦⼀部接⼀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亮,⼀⾏⽂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治寒热诸疟⽅》中的⼀句话:“青蒿⼀握,以⽔⼆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记载的取汁⽅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的有效物质不能⾼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即改⽤沸点较低的⼄醚进⾏实验,在60摄⽒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的抑制率达到100%。
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显然,屠呦呦就是⼀个有准备的⼈,她⽤踏实与勤奋,为⾃⼰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作就要采取⽼⽼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株⼩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
基本信息简历
中⽂名:屠呦呦
英⽂名: Youyou Tu
出⽣地:浙江省宁波市
性别:⼥
国籍:中国
赵文卓 梅艳芳 出⽣年⽉: 1930年12⽉30⽇
职业:药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学医学院药学系
政党:中国共产党
所获荣誉: 2015年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突出贡献: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个⼈⽣平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30⽇——)⼥,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学,现为北京⼤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研究员兼⾸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2011年8⽉,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2012年1⽉16⽇,《纽约时报》发表长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2015年10⽉,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篇⽂章来⾃资料管理下载。屠呦呦是第⼀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科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理医学奖的华⼈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获得的最⾼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奖项。
突出事迹成就
⼨草⼼,⼏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鸣,⾷野之苹”,《诗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名药学专业学⽣,屠呦呦考⼊北⼤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年如⼀⽇,埋⾸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民。
屠呦呦⼊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体很快受到损害,⼀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外,她还常常“⼀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吸⾍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作。屠呦呦最引⼈瞩⽬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中产⽣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句话中到答案:“⼀个科技⼯作者,是不该满⾜于现状的,要对党、对⼈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
1971年10⽉4⽇,⼀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
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时间追溯到1967年5⽉23⽇,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作协作”项⽬,代号为“523”。项⽬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对氯喹为代表的⽼⼀代抗疟药产⽣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千种中草药进⾏筛选,其难度⽆异于⼤海捞针。本篇⽂章来⾃资料管理下载。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激发了她的⽃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访⽼中医,甚⾄连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药中整理出⼀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也⼀度陷⼊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次转向古⽼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突然,葛洪《肘后备急⽅》中的⼏句话牢牢抓住她的⽬光:“青蒿⼀握,以⽔⼆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语惊醒梦中⼈,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的“⽔煎”法上,因为⾼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低沸点溶剂进⾏实验。
追梦⼈,求索之路⽆⽌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员从这⼀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关于你的回忆 青蒿,南北⽅都很常见的⼀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野⾥,外表朴实⽆华,却内蕴治病救⼈的魔⼒。正是如青蒿⼀样的科学追梦⼈,⼤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命长途点缀得花⾹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