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西林独幕剧的独特喜剧特
内容概要:
丁西林的喜剧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有以独幕剧为代表。本文将在介绍丁西林的生平及作品的同时,以他的代表作《一只马蜂》为例分析其独特语言特点。
关键词:
喜剧、独幕剧、《一只马蜂》
剧本的特点一、丁西林其人
丁西林(1893—1974),中国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燮林,字巽甫。
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抗战开始后,随研究所西迁昆明。1940年到香港。香港沦陷后,携眷逃出,在广州遭汪伪软禁。汪伪政府曾
约请他去南京任职和中山大学任教,均遭拒绝。后化装逃出广州。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初辞去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赴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曾去台湾大学任理学院院长职务5个月。9月仍回山东大学执教。
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先后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1974年4月4日逝世。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新喜剧的开创者,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独幕讽刺喜剧,带动了中国喜剧事业的发展,因此他被誉为“独幕剧的圣手”、“‘五四’时代在戏剧创作上最努力的一员”。1923年,他写出了独幕喜剧《一只马蜂》,从此开始踏上了业余戏剧创作的道路。接着他陆续发表了五个独幕喜剧:
《亲爱的丈夫》
(1924)、《酒后》
(1925)、《压迫》
(1926)、《瞎了一只眼》
(1927)和《北京的空气》
(1930)。相隔十年后,他有感于腐败的社会,又相继写出了《三块钱国币》(1939—1940)、《妙峰山》
(1940)、《等太太回来》
(1940)三个剧本,除《三块钱国币》为独幕剧外,另两个均为四幕喜剧。1949年后,他写出了《孟丽君》(1959—1961)、《干杯》
(1962)和《一个和风细雨的插曲》等剧,并开始翻译外国剧作家巴蕾、肖伯纳等人的剧作。
二、丁西林独幕剧的艺术特点
(1)情节简单,来源生活细节。如《压迫》和《三块钱国币》选取的都是房客在租房时与房东发生的争执与摩擦这样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十分平常的情景。
丁西林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2)情节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如《三块钱国币》中吴太太因女仆李嫂打碎一只花瓶,强行索赔三块钱国币。此事激起同院居住的流亡学生杨长雄的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理论。其间的言语较量一波三折,时而针锋相对,时而据理力争,活脱刻画出吴太太的自私与尖刻,大学生的正直与可爱。
(3)对话简练含蓄。如《压迫》最后男客问女客:
“啊!你姓什么?。”再如《三块钱国币》的最后,似乎置身于这场争论之外的成众,以一句“和棋”结束了该剧,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
(4)机智俏皮幽默。如《一只马蜂》中的吉先生和余小拥抱时被吉母所见,余小便谎
称是一只马蜂。再如《压迫》中的男女房客最终以谎称为夫妻而租下了房子。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
其中虽然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
(5)不对人物做专门的介绍,而是由逐渐展开的情节向观众说明每个人的身份及性格特点。如《一只马蜂》中,观众须随着情节的展开才知吉先生与余小两人相互爱慕,但又苦于面子没有说开。
(6)戏剧人物特别。他的独幕剧中产生冲突的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长辈与年轻人、房东与房客等有感情、利益联系的人。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既没有内心的深仇大恨,也不可能有外在的剧烈冲撞,只有心理活动与价值观念的磕磕碰碰从含蓄的语言与细微的动作中浮现。
三、《一只马蜂》赏析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尤以独幕喜剧见长。他的作品多为带有诙谐
意味的趣剧,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戏剧冲突中反映社会现实,寓庄于谐,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现对《一只马蜂》进行赏析,借此体现丁西林独幕喜剧的风格。
《一只马蜂》写的是:
一个有封建思想残余的家长吉老太,要替护士余小说媒,让她嫁给自己当医生的侄儿,同时又要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不料吉先生早在住院期间就已经同余小偷偷相恋。为了蒙蔽吉老太,这两个青年不得不互以反话进行交谈,借以表露强烈的爱情。在戏的最后,吉先生双手拥抱余小,第一次打破谎言的遮掩,公开表示爱情。而余小的失声大喊,则引来了老太太与仆人,无奈何,两人只好作“戏”:
吉先生问余小:
“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余小回答:
“喔,一只马蜂”。接着,戏剧戛然而止。《一只马蜂》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它揭
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风气,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也嘲弄了吉老太太这类半新半旧的人物。开端:
老太太和吉先生商量着给当医生的侄儿做媒的事,并向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
发展:
余小出现,老太太替余小说媒,余小用言语敷衍。
高潮:
吉先生将老太太支开,两个年轻人互相以反语表达爱意。
结局:
吉先生拥抱余小,被老太太发现,吉小谎称是“一只马蜂”。
全剧以吉先生与余小的对话为重点,着力描写两人针锋相对的反语。二人对话由余小的直觉(知将有有趣的谈判发生)引发的一些动作开展,从讲究衣服说起,挑出余小说
出“我们都是社会的罪人”的言论,而吉先生正好利用这一论点,说自己在发烧时说的都是“极真诚,极平常,极正当的话”,旁敲侧击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借此询问余小对自己的情意。余小显然对吉先生产生爱意,但嘴上仍不承认。吉先生明白余小的心思,说处于社会上的人都在说谎(以此说余小嘴上说的并不是心里所想),最终以自己的诚意与爱打动余小。而最后余小揭出父母不同意自己与医生结婚,让人出乎意料:
原来余小早已打定主意推掉老太太的说媒,而她心里也早已有了吉先生。
剧前的舞台提示对剧中人物的介绍增强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吉老太太“身材细小,体质强健,淡素服装,非常的清洁”,显出老太太传统的家庭主妇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她保守的性格,为剧中她为侄儿说媒、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做了铺垫。吉先生的形象是“强健,活泼,极平常极自然的服装”,可以看出他是受过进步思想的影响,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余小“姿势美丽,面目富有表情,服装精致”,说明余小外表虽显矜持,但内心有热烈的感情。
这也使剧末两人互相接受对方的爱意成为可能。而布景中,书柜“内藏成套的中西书籍”,说明了这个房子的主人受过中西文化的影响,也预示着该剧将会表现新老文化的碰撞和矛盾。
剧中的语言生动有趣,而又富含深意,以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们来一起看一些句子:
吉先生:
“这是最时行的直写式的白话文,有一句,说一句。”讽刺了当时年轻人为追求新式文学滥用“白话文”的现象。
吉先生:
“她们因为有几千年没有说过话,现在可以拿起笔来,作文章,她们只要说,说,说,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说得些什么。”既反映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即女子们可以有文化,有自己的思想,也对层出不穷的、质量低劣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讽刺。
老太太:
“你是总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吉先生:
“因为我把它看得太正经了,所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要是我把它当作配眼睛一样,那么你的孙子,已经进了中学了。”讽刺了老太太包办婚姻的封建思想,也赞扬吉先生的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吉先生:
“一个人的婚事,从前,是父母专制,现在因为用不着父母去管,所以用不着父母去问。”再一次表明了作者对婚姻与恋爱的态度,即反对父母包办。
吉先生:
“你可以不可以陪我?”余小:
“陪你做什么?”吉先生:
“陪我不结婚?”吉先生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在与真实意图的强烈反差下显得有趣而有深意。
文章中这一类的文字很多,在人会心一笑的时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