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剧以其趣味性、情境性、参与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也能有效的促进教学。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处于向初中生活的过渡的时间段,容易接受这种课堂学习形式。但是由于知识的限制和狭窄,学生自主编写排练课本剧存在着困难和不足,成型以后也存在着粗糙的现状,需要不断的锻炼、打磨和修改,教师要适时地加以指导。
指导编写历史课本剧要让学生明了几个基本的要求:阅读原文,把握基本的历史要素,场景集中的凸现特定的历史主题,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学生完成历史课本剧的编演,还要掌握一定的规则、程序。要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编演步骤大致经过选材、阅读材料、编写或改写脚本成剧本、排练和表演、评定和改进等环节。
选择材料。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个人阅历,选择内容活泼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和课堂教学效果并且短小精悍的内容座位表写课本剧的材料。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可以选择《北京人生活的一天》、《大禹治水》、《禅让传位》、《西周分封》、《齐桓公赦管仲》、《卧薪尝胆》、《苏秦说秦》、《商鞅宫廷战臣》、《徙木立信》等比较富有情趣和教育意义,又能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素材加以编写。有些内容需要补充课外
的史料或者借鉴影视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服务于编写需要。内容编写可长可短,情节性要强,人物性格要鲜明。这一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决定,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
阅读材料,充分的占有阅读原文材料,材料形式可以有图片、文字或其他影视材料,有些时候要读原文。比如编演《苏秦说秦》就需要阅读《史记》中相关的材料,便于掌握背景性内容,理解主题内容和人物思想性格。
编写脚本和剧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脚本和剧本的概念和内容,明了编写脚本和剧本的方法和规则要求,有时需要对材料进行改编。
剧本的特点要辅导学生了解剧本的基本知识,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懂得了剧本以上几个特点和要求,再参考学过的剧本课文,就可以试着学编课本剧了。
表述要恰当明了,在实际中改编剧本材料,指导学生对于人物对话和舞台说明的
所做的修改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为主题服务,又要适合舞台演出。历史剧本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时代特点,又要具有口语化特点,也要注意避免现代化口头表达的痕迹和随意性的现象出现。对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强调和点化的作用。
排练演出。排练时,可分为多个小组,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各小组也可根据实际,对剧本稍作修改。演出时注意场景布置及道具应该简约化,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
度。要把握好表演者的体态语言的作用,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语气、速度、节奏等,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点化主题,加深学生理解。推进教学进程服务。
评定和改进主要是检视编演过程中的效果,反思总结得失,为下一步的修改提高服务。可以通过调查演员、观众和全体同学的讨论,发现不足,寻缺陷,研讨制定修改方案,达到表演效果的优化。在评定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一个细节,学生对编演历史课本剧兴趣有加,可是在编演过程中由于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由此害怕心理。因此要让学生明了表演的流程,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如何处理难题做好思想准备,同时注意这是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呈现,对于过程中的难题需要全体成员积极合作,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可以让学生观看优秀小品表演和影视文艺表演,分析其优点,加以临摹,然后自己改变或者创作,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对编演历史课本剧的兴趣,更好地完成和改进所承担的课本剧的编演工作。
总之,历史课本剧作为一种有效有益的学习方式,发挥情景教学的特长,对学生最大限度的激发和吸引,促进学生参与和提高大有裨益,应该尽力完善和推进,让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细化和多样化,这也是我们追求有效学习不可多得的途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