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的结构和特点
元代杂剧的结构和特点?
元杂剧的结构特点: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一折是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唱腔的一个音乐单元。四折的安排,从剧情发展看,符合起、承、转、合的变化。一折中还可以加入一段“楔子”,意为对剧情起交待和连接作用的小片断。元杂剧常见的结构为四折一楔子。亦可增加折和楔子的数量。
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杂剧剧本包括曲词、宾白和科。曲词是唱词和曲调。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一般一韵到底。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科是演员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先祖《傅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扩展资料:
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从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
元杂剧是中国文艺史上戏曲艺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却是在宋元时期。剧本的特点
元杂剧与宋元戏文相媲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最早的成熟形态,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从此以后,戏曲艺术就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