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的特点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
【摘 要】老舍的戏剧《茶馆》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结构形势别具一格,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彩浓,语言精炼。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茶馆》 结构 语言 人物形象
一、老舍及及其作品《茶馆》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
术家”称号。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戏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茶馆》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老舍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北京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描绘“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的时期,抗战后三个不同时期北京风俗的变迁,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塑造出一个个形形、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形象;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二、《茶馆》的戏剧冲突结构特点——形势别具一格。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
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对老舍戏剧《茶馆》的艺术结构历来有两种概括:一个是“世态卷轴式”,另一个是“人物展览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共同显示了老舍戏剧写实型的基本体式。从“世态画卷式”的角度来看,老舍透过几幅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典型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理解,使得一部戏剧在艺术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张力和韧性;从“人物展览式”的角度来看,诗化则体现在剧中的每一个形象,既是那样的真实具体,又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象征意义,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超越了。
1、独特的“卷轴式”平面结构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2、“人物展览式”
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这一幕每一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衔接,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报怨不长工钱,活儿却越来越多;王利发的妻子同情李三,又引出了她与王利发之间的口角;李三报怨时说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的戏做了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相互连贯。老舍还善于利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如刘麻子在茶馆中与逃兵做人口交易这见不得人的事,使他在有人出现时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久峰在这时出现,对茶馆生意说来是完全正常的,于是打断了刘麻子的戏;崔久峰下场后,两个老牌特务又上场逃兵。这样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发展中。
在戏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也没有集中完整的戏剧冲突,只靠地点、人物的集中和内在情绪的统一,以“送葬三个旧时代”的基本观念作为潜在的线索,围绕着茶馆的变化,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做到了形散神聚。三幕戏,只是三个生活横断面,犹如三幅市井风俗画,有人称为“图卷戏”,也有人称为“横断面连缀式”,由于是老舍的独创,又称为“老舍式戏剧结构”。
三、《茶馆》的语言特----简洁凝炼
1、语言简洁凝炼、生动性格化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简洁凝炼的语言是老舍戏剧语言风格的重要特。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他所熟悉的北京话,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戏剧语言是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同时,他的戏剧语言也是朴素的,没有什么浓烈的彩,以“白描”见长。老舍的语言风格对于他的戏剧创作艺术特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老舍善于根据人
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文中,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彩
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彩,也更真实。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民族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雅俗共赏,读了让人回味悠久。这个特点在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以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京腔、京调、着的土气,细细品味却又韵味十足,其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特别是能灵活吸取运用民间口头语,幽默之中有生活辛酸,讽刺之中有思想的深度。如在第一幕康六与刘麻子的一段对话,“……刘麻子,卖到窑子去,你也许多拿一两个八钱的,可是我不肯!康六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第三幕中小唐铁嘴和刘麻子的对白,“刘麻子,我要组织一个,拖拉斯。这是个美国字,也许你不懂,翻成北京话就是包圆儿。小唐铁嘴我懂!就是说,所有姑娘全由你包办。”这些对白中有许多语言如“窑子”、“包圆儿”恐怕只有地道的北京人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寓意。
4、老舍具有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幽默诙谐
老舍写东西从无虚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他能一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人物的灵魂。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
淋漓尽致。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了,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的勾画出来了。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的接一句“我该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哄然大笑。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的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的“甩包袱”,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料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老舍作为一位语言大师,有极强的语言驾驽能力,他的戏剧语言来源于自己熟练的北京话,是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具有精炼简洁而又含蓄生动,朴素干练而又幽默诙谐的特点。他可以言简意骇地三笔两笔画出个人物来,而且具有个性,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只有什么人说,闻其声如见其人。独具魅力的京味语言充分表现了老舍对语言趣味的倚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力求叫人听着有点滋味。《茶馆》显示了质朴幽默、鲜活诙谐的“京味”语言风韵,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了老舍的多重艺术才华,同时他也为我国戏剧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茶馆》人物神韵——生动形象
《茶馆》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在短短的三幕剧中,共塑造出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清明上河图”式的民间众生相。全剧共70多人,有台词的就有50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余(下转第125页)人,除主要人物外,大多如“走马灯”一样,但他们的台词都极富个性。作者根据这些人物在剧中的不同,大致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处理:
一是主要人物从始至终。如茶馆掌柜王利发、旗人后代常四爷、茶馆房东秦二爷(秦仲义)等。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三个人物的结局相同,但性格各异。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王利发是一个旧式商人的典型,聪明能干,精明圆滑,善良而又自私;常四爷虽然已经沦落到社会底层,但仍然保持着耿介刚毅的性格,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秦二爷是一个财大气粗、血气方刚的阔少爷,对“实业救国”充满热情和幻想。王利发的性格和命运,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第一幕时,青年王利发继承着父亲息事宁人的处世哲学,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茶馆的生意;到第二幕时,为了挽救茶馆破产的命运,不得不进行改良,连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香烟广告,到第三幕时,甚至已经用了“女招待”,“莫谈国事”的字条旁,又再加上了“茶钱先付”的字样,可仍然无法改变茶馆被官僚和骗子联手抢走的命运。剧本的结尾以三个老人以“撒纸钱”的方式奠祭自己,是一个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哀悼,也是对旧时代行将就木的诅咒。这种没有亮、没
有“大团圆”的结尾,在当时的戏剧创作中是极有胆识的,也是绝无仅有的。
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如拉皮条的刘麻子父子、暗探宋恩子父子、吴祥子父子等;刘麻子,这是一个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有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
三是特殊人物特殊处理。如吃洋教的马五爷、国民党官僚沈处长等;四是普通人物随来随去,或无名无姓,或只露脸不说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