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2021.12.22
∙【字 号】淄政办字〔2021〕106号
∙【施行日期】2021.12.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淄【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商务其他规定
正文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淄博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淄政办字〔2021〕10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淄博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2日
淄博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为抢抓汽车产业与信息通信、能源、交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我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及产业化高地,推动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根据《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山东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25年)》《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等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现状
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我市汽车工业起步较早,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服务水平高,产品已涵盖轻型载货汽车、低速载重汽车、专用汽车、电动汽车等四大类整车产
品及后桥、板簧、滤清器、轮毂等重要汽车零部件,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配套能力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具有发展汽车产业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1.产业政策环境良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在国家和省规划一系列政策基础上,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淄博市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淄博市“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总体方案(2020-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升级。
2.区位优势明显。我市是山东半岛蓝经济区和山东省省会城市经济圈两个国家战略经济区的交汇城市,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沟通全省“一两心三圈”区域布局和“三区”建设的桥梁纽带,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链接作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要素集聚。
3.汽车产业体系完备。全市现有30多家汽车制造业企业,年总产值50多亿元, 2019年,全市汽车总产量50607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汽车行业深度调整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市汽车总产量30395辆。截至2020年10月,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共约180
家,在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的各重要环节均有分布,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4.测试应用场景丰富。具有可面向中、低速自动驾驶提供各种应用场景测试服务和自动驾驶竞赛场地的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场;位于原滨莱高速博山至苗山互通立交段内全长26公里的车路协同的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区,是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场景元素丰富,测试环境真实,能有效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环境下的应用创新。
(二)存在问题
1.整车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智能网联整车、基础设施、应用及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有牵引力的重大项目较少,现有汽车传统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积累不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较慢,亟待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专业化协同发展局面。
2.技术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相对缺乏,对
外部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有限,创新要素集聚难度较大,共性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基础薄弱,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汽车制造业总体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自主创新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
3.产业结构不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体系不完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中低端装备品类较多,高精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较少,零配件产品较多,重大成套产品较少。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存在明显短板。汽车产业层次和集中度较低,集内部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具备产业链上下游纵深配置的圈层式产业集,“延链、补链”工作有待加强。
4.智力资源短缺,对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对高端人才吸引力较弱、引进难度较大,战略性新兴领域的高端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术蓝领工人紧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就业创业的良好生态亟待进一步营造。
(三)面临形势
1.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高地。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
算等高新技术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技术竞争、产业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国内许多城市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制定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布局,通过政策制定、技术研发和测试示范等全方位措施,加快推动产业化发展进程。
2.智能网联汽车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的新路径。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传统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交通、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将打破传统汽车产业的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新技术持续创新突破与产业化发展,促进产业间深度交叉融合;将有效加强车、路、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为构建新型综合运输系统和建设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3.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当前,新一代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相互融合,驱动产业生态深刻变革,汽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面临重构,汽车产品正加快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智能交通、共享出行、个性化服务成为重要方向,必须紧紧抓住窗口机遇期,布局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判断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落实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产业集聚为目标,以研发创新为驱动,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应用示范为牵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应用和产业化,打造集研发创新、系统测试、智能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和产业化高地,努力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重要支柱产业,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系统部署,统筹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等产业发展相协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协作,促进市、区县联动,系统部署、统筹推进关键技术研发、标准规范制定、测试示范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和基础。
2.开放合作,融合发展。坚持以开放姿态,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鼓励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技术引进、平台互通、系统互联、数据共享,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完善政府主管部门与高校院所、产业界的合作机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电子信息、大数据等产业的跨界融合。
3.补链强链,打造生态。从产业链薄弱环节入手,加强供给侧要素配置,吸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优势资源和企业集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填补产业链空白,壮大产业链规模,优化产业链结构。打造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智慧交通与车联网等全链条、跨领域、多维度的产业新生态。
4.市场导向,应用先行。以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全市各类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省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以应用促创新,培育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催生新业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建成优势突出的智能网联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体系和特鲜明的综合测试与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在设施建设、研发创新、智能制造、综合测试、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基础设施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国内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千亿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
1.产业集初具规模。智能网联汽车及关联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奇瑞新能源乘用车、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等重大项目为依托,打造2—3个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国内领先的整车生产基地,形成年产智能网联整车30万辆的生产规模,以及与之配套的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各重点领域分别培育2家以上实力较强的产业链领军企业。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多维度、跨领域产业集实现规模化、协同化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