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治愈 总是安慰
作者:***
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20年第08期
“你要明白,我……我是疯的。我服用最新的药物,但我仍然看得见那些不存在的东西。我只是选择了不去理睬他们,就好像一顿心灵快餐,我选择不去纵容某些食欲……”还记得《美丽心灵》中约翰·纳什与他的妻子艾丽西亚那段让人潸然泪下的对话么?作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博弈论创始人,精神疾病患者约翰·纳什无疑是幸运的,他遇上了能够包容、深爱他的妻子。但这世界上,有超过数以亿计的精神疾病患者,他们与纳什一样备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但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或许并不能像纳什一样幸运,能够时时得到安慰。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工作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岳伟华和她身边的同事时常能感悟这句话的深意,这一条被医务工作者奉为圭臬的铭言对她和团队里所有从事精神疾病研究和临床的一线工作者来说,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揭秘精神疾病 看尽人生百态
2003年4月1日,亚洲演艺界巨星张国荣因抑郁症在香港跳楼自杀;2019年12月4日,韩国明星崔雪莉上吊自杀身亡;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有孩子在家上网课,因和父母发生争执跳楼……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痴迷网络游戏,形成病态网瘾;年轻漂亮的姑娘因“爱美”之心痴迷减肥到病态的程度;年轻小伙因为想走捷径挣钱迷恋上了赌博……
与精神疾病相关每天上演的故事就像是一部唱尽人生百态的复杂社会小说,对岳伟华和她的同事来说却早已是“家常便饭”。
精神疾病其实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的脑疾病,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不同程度障碍。常见精神病包括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孤独症、人格障碍、老年痴呆症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6.57%。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6位成年人中就可能有一名精神障碍患者。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加,精神疾病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除了老百姓眼中严重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精神障碍之外,还有一般人中普遍存在的被称为是“心灵感冒”的抑郁症、焦虑症,儿童中常见的孤独症、多动症,以及成瘾障碍、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等。美国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针对精神行为问题的分类已扩展到22个大类157种疾病。值得一提的是,精神疾病的疾病负担沉重,居WHO非传染性疾病的前三位。它不仅是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又是重大健康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
“精神疾病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有先天的生物学原因,如基因遗传;后天的环境因素,
如家庭教养方式、个体成长经历,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一所在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领域处于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地位的央属专科三级甲等醫院,岳伟华和她的同事在他们每天面对的研究对象和患者面前,一直保持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多年来,针对“发病机制未明、临床诊疗缺乏特异生物标记、药物效应个体差异较大”等精神疾病研究普遍存在的基础临床问题,岳伟华和很多国际上从事相关临床和科学研究的医者和科学家一样试图依靠日积月累、精益求精的现代科学技术去揭开各种精神疾病机制密码,从而为千千万万精神疾病患者摆脱痛苦和负担带去希望的曙光。
“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很多时候,面对精神疾病这样一种复杂的疾病,我们能做的除了不断丰富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之外,更多时候是尽力给患者带去帮助和抚慰。我相信这是一名医者最应该要做的事情。”在精神病科研和临床一线工作多年,岳伟华领悟了医学的真谛。医者仁心,看多了人间百态、人生疾苦,更坚定了她投身精神病学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决心。
撬开科学坚果 惠及普通百姓
对很多普通大众来说,科学就像味道鲜美却又不方便吃的坚果,而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像松鼠一样,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美味的果肉献给大众。这就是著名的科学组织——科学松鼠会的成立初衷。对岳伟华来说,这样的初衷同样适用,揭开精神疾病的基础机制奥妙虽然会面临很多难题,但能让她在解答what、why、how的过程中领略科学探索的快乐,收获科学惠及普通百姓的满满成就感。
“在研究精神疾病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奥妙的现象和规律,比如导致抑郁症的先天因素大概占30%~40%,但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则不同,先天因素约占70%~80%,孤独症的遗传因素则占了90%左右。”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生?是哪些遗传因子?是哪些行为构成?为什么不同的患者会对不同的精神药物反应各不相同……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岳伟华踏上了研究探索的征程。
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等,给人类精神卫生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尽管大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到了多个与重性精神疾病显著相关的位点,其中具有功能性影响,在疾病相关生理病理变化中起作用的遗传位点和易感基因仍不清楚。
崔雪莉
岳伟华团队采用基因组研究策略发现了常见精神障碍多个共享新型易感基因如VRK2、AS3MT、CACNA1C等。她率先在中国汉族人中完成了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并验证NKAPL和TSPAN18等疾病新易感基因;进而基于大样本数据开展分析,发现欧洲和汉族人精神分裂症共享易感基因(VRK2、ARL3等),揭示其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功能,取得了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研究的新突破。Nature网站撰文评述这一成果:“打破了西方人为主导的精神分裂症GWAS的区域不平衡性……”采用基因修饰细胞和小鼠模型,岳伟华团队成员还初步解析了易感基因P-RE X1、OPCML等潜在的神经生物学功能。相关工作为揭秘精神疾病遗传密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测序技术的普及和分析方法的完善,多组学的方法逐渐成为基因研究的主流。立足学科前沿,岳伟华应用多组学研究分析策略,发现常见精神障碍转录组水平miRNA-RNA-转录因子差异共表达异常参与发病机制及药物疗效调节机制;还阐明了神经发育易感基因MTHFR、ALDH2等多态性与环境风险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大脑神经环路影响常见精神障碍的行为认知功能等高级功能。
精准医疗是近年来热门的概念,倡导从诊断、到预后,医疗的各个环节上都可以按照个性化的需求来实现精准医疗。目前精神疾病的主要干预手段是药物,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如何合理地选择药物、剂量调整、临床监测以及合理地控制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岳伟华十分清楚精准医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重大意义,所以对相关领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研究。她的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精神障碍临床研究协同平台和生物样本库(>2.5万例),开展了全国多中心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较大样本药物基因组学临床队列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精神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个体化差异新易感基因。他们还建立了疗效预测模型并合作研发汉族人临床用药检测芯片,为相关疾病个体化精准、提高抗精神病药疗效、降低药物副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依据。
这些在精神病学、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等领域取得的创新性突破,研究结果发表在Nat Genet、Lancet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Proc Natl Acad Sci USA、Schizophr Bull、Neuropsychopharmacology、Cell Rep等领域Top杂志上,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2项及软件著作权1项等。为打破常见精神障碍发病机制未明、诊断主观化、经验化等瓶颈问题、推动相关领域或科学前沿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搬下高阁,真正惠及精神疾病患者。这是岳伟华最初开启科学研究大门时的初衷,如今,让她备感欣慰是,这最初的梦想已经随着她面向应用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了成果落地——他们已经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发出一套中国汉族人适用的临床检测用药物靶向检测试剂盒,并广泛开展临床转化应用……虽然个人、某一个团体的贡献总是有限,但是岳伟华和她的团队成员们相信点滴汇聚成江海,对急需要帮助的精神疾病患者,他们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
坚持永无止境 汇聚成就仁心
“医学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去积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岳伟华
在很多同事的眼中,岳伟华是一个永远乐观、积极追求上进的人。她最初在济宁医学院毕业,后到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就职,期间坚持攀爬象牙塔,在中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岳伟华开始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普通的助理研究员,通过一步一步积累最终成长为医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她还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做过一段时间
高级访问学者。角的转换从没让她断过最初的梦想,坚持在临床一线的工作,坚持科研……不变的,是那一颗为精神疾病患者带去慰藉的仁心。
“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我们精神科诊所相对其他科室反倒在医患冲突方面不是那么明显。因为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大家对对方的理解和宽容度都会高一些,而我们的工作也会显得更加谨慎、人文一些,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如何认同、安慰、关注病人的需求方面。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有些患者可能在外面表现的情绪会很激烈,但当他们面对我们这些医生的时候,反倒能沟通得比较平和,能感受到在他们的心里,我们是可以给予帮助和慰藉的对象,而我们因为肩负这份信任就要尽力做到最好。”就是这一句尽力的承诺,让岳伟华和她的同事们付出了无限的努力。
提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岳伟华很自豪。作为一家在专业领域历史悠久,且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的集临床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公共卫生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精神疾病专业卫生机构,北京大學第六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坚持用最先进的诊疗方法、最优质的服务,为解除精神病人的痛苦而不懈地努力。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多年来,医院不断探索和引进各种先进的诊疗方法,不断改进服务设施和服务
质量,科室和病房设置也趋于完善,设有专门面向普通、儿童、老人、特需、以物质依赖、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各类神经症性障碍见长的各种临床心理病门诊及病房,还设有为慢性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生活和劳动技能训练的精神康复病房等。医院医疗模式逐渐向半开放、开放转化,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尽力使患者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利于患者更好更快地回归社会。门诊还设有多专家会诊,负责讨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设有无抽搐电休克室等特临床科室及中西医结合针灸室等医技科室,以及生物精神病学研究、社会精神病学研究等研究团队。医院还设有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平台,提供临床医学鉴定、精神残疾评估等各种服务。定期举办精神卫生知识讲座,采用各种形式开展精神健康教育活动,如“手拉手社交技能训练班”“匿名戒酒者互助会小组聚会”“老年记忆训练”“强迫症患者生活发现会”等,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从这些一点一滴的细枝末节里,可以体会到医院的科学人文关怀,为精神疾病患者竭尽所能的使命感贯彻到了医院各种举措里,融入医院每一个医护人员的骨子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