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丌
保山学院学报民族交流交融下的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创作
薛昊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元明清时期是云南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元代云南行省的设立,以及明清两代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使得先前土司林立、壁垒森严的局面被打破;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格局下,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空前繁荣,推动了云南诗歌创作的发展;这一时期云南诗歌创作体在数量、地域、民族等方面不断发展,诗歌的地域景观与内涵亦得到了极大丰富,充分反映了元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间交流、交融愈发密切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民族交融
[中图分类号]H172.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9340.2020.06.010
[文章编号]1674-9340(2020)06-062-05
收稿日期:2020-06-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思想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ZDA158)。
作者简介:薛昊(1992—),男,云南昆明人,博士,研究方向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史。基于对历史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学创作的思考,探讨区域社会格局的研究已有很多,并为民族文学、民族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认知视角。当前研究聚焦专一民族文学体系,广泛探讨了历史上回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体文学创作的地域景观,以及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①。然而如若将研究焦点从专一民族扩展到囊括多元民族的宏观区域社会,则还有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关注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诗歌创作,尝试从长时段、多民族的视角梳理和探讨民族交流、交融格局下的西南边疆地区诗歌创作。
一、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创作体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是云南诗歌创作体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中央王朝边疆治理的不断深入,以及文教事业的兴办使得更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体得以受到内地文化的熏陶,在密切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中促成了云南诗歌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的云南诗人体相比于前代在数量、地域、民族等多个维度都有了长足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明清时期云南境内多民族交流、交融的格局。
元明清时期延续数百年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内,云南与内地,以及云南境内各地域之间都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与文化交
流[1],使得云南诗坛英才辈出,诗人体空前壮大。据云南大学张文勋教授主编的
《云南历代诗词选》[2]的统计来看,元明清三代云南诗人的数量空前壮大,远非此前历代所能比。
前述该书依据丰富的现存历史文献、私家著述、地市史志碑刻等文献资料,取其中之精华者编辑而成。尽管因卷帙浩繁而未能尽数收录,但从其所选编之诗歌来看,亦可见元明清时期云南诗人①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有:多洛肯.明清彝族文学家族谫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6(1);多洛肯.明清白族文学家族诗歌创作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1);多洛肯.《回汉文化交融下的明清回族诗歌创作综述[J].西北民族研究,2018(1);多洛肯.明清土家族土司家族文学创作[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多洛肯.论明清纳西族家族文学[J].西
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董雪莲.论清代云南多元文化背景下纳西族汉语诗歌的特点——以丽江纳西族汉语诗歌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6);马志英.明清云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地域书写——以文学景观为考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5)等。
薛昊:民族交流交融下的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创作
体的空前发展。
(一)诗人体数量骤增
就元代而言,该书选收有李京、文章甫、张雄飞、张翥、野喇、杨渊海等九位诗人共计十一首诗
作。仅就此而言则并未能见得元代云南诗人体之发展,但若对比则可知仅元代一朝之云南诗
人数量即与此前历代相当。这其中固然有历史时期越靠后诗作越容易收集的因素,但亦不得不
承认元代云南诗坛的发展。此后明清两代的统计则更能看出云南诗人体的壮大。有明一代,
该书选收有韩宜可、沐璘、王宗、朱玑、朱克瀛、桂慎、胡由、兰茂、李元阳、孙继鲁、杨慎、木公、闪应
雷、木增、陈佐才、文俊德等九十余位诗人共计二百六十余首诗作。及至清代,该书选收有赵士
麟、龚敏、彭印古、钱熙贞、何其伟、倪蜕、溥畹、赵元祚、王思训、孙鹏、陆仲舒、傅之城、孙髯、钱沣、
师范、桑映斗、杨品硕等百余位诗人共计数百首诗作。自元至清,诗人体数量的骤增是这一时
期云南诗坛的显著特征之一。
(二)诗人体在地域来源上的扩展
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创作体除了在数量上骤增外,其地域来源亦逐渐多元化。据前述
《云南历代诗词选》一书统计,尤其是明清两代,云南本省诗人体开始崛起。就元代来看,诗人
体中内地宦游滇省者较多,其中诸如李京、张雄飞、野喇等皆为内地赴滇为官者。及至明清,云
南籍诗人体开始逐步崛起,成为云南诗坛的一股新兴力量。仅有明一朝就有王宗、朱玑、朱克
瀛、兰茂、贾惟孝、李元阳、兰廷瑞、郭文、汤琮、陶宁、左正、陈时雨、杨一清、木公、木增、孙继鲁、闪
应雷、闪继迪等数十位本省籍诗人,而这一发展趋势则延续到清代。在前述选收的诗作中,有清
一代更有赵士麟、龚敏、刘宏文、郭复虢、彭印古、徐崇岳、阚祯兆、李崇阶、徐准慧、王思训、钱沣、
师范等数十位本省籍诗人,呈现出在数量上超过内地居滇诗人体的趋势。云南本省籍诗人
体的崛起,反映了元明清时期云南文教事业的空前发展,以及不同地域间人流的频繁。
从前述可以看出,云南籍诗人体的地域来源亦更加丰富,逐步从昆明、大理等云南省内传
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更为广袤的地域扩展。还值得指出的是,前述部分诗人的足迹更迈
出了云南,他们因各种原因走向内地,并在返乡后著书立说,极大地促进了云南与内地、以及云南
省内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少数民族诗人体逐渐壮大
元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诗人数量的增长是民族间交流、交融密切的又一重要表征。元代
云南诗坛的少数民族诗人以大理总管段氏家族为代表,及至明清时期则少数民族诗人体迅速
崛起,其诗作文学造诣颇高。整个明清时期,云南省内白族、纳西族、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诗人
不断涌现。白族诗人中以李元阳、师范等为代表,李元阳于明代嘉靖年间中进士,此后远赴荆湖
任职,晚年回乡著书,曾编有《云南通志》《大理府志》等。他诗作较多,并曾与谪滇的杨慎等名士
交游,其所作《泛洱水》《登石宝山》等诗实为滇诗之佳作[2]。师范于清代乾嘉年间做过安徽望江
知县,后返滇著诗书,其曾留有诗文多篇,其诗《城南望雪山》《次大理》等曾盛赞滇西北丽江、大理
等旖旎风光[2]。纳西族诗人则以丽江木氏家族为代表,木氏曾世为丽江知府,积极倡导内地文
教,其家族内名士辈出。木泰、木公、木高、木东、木青、木增等曾著有多篇诗作,其中既有描绘滇
省山川之作,亦有以诗言志的抒怀之作[3]。回族诗人则以孙继鲁、孙鹏以及保山闪氏家族为代
表。孙继鲁于明嘉靖年间入仕,累官至山西巡抚,为人刚正不阿。其诗作颇多,既有对滇云大地
风光的赞美,亦有抒怀之作。孙鹏曾赴内地任泗水知县,著有《南村诗文集》[2]。其诗多有对云南
史事之抒怀言志,同时亦有描写云南山川风物。闪应雷、闪继迪等则多有诗作描绘昆明、大理等
地泛舟、览胜,其中亦有称颂杨慎等滇中名士的抒怀之篇[2]。彝族诗人亦有不少,并形成众多的
文学世家。多洛肯曾对此做过细致统计指出,宁州禄氏、蒙化左氏、姚安高氏、武定那氏、芒部陇
氏等彝族文学家族的形成与政治制度的推动、彝汉文化交流增强、文教的兴办有密切联系[4]。
前述众多杰出少数民族诗人的涌现,反映的实则是元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间交流、交融的频
繁与密切。在频繁而密切的交流、交融中,中华文化得以在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传播,
-63
-
第39卷·第6期保山学院学报2020年12月
各族人士走遍滇云大地,并在吟诗交游之中增进了友谊,推动了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地域景观与内涵的丰富化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的稳固和发展亦促成了云南诗歌创作的地域景观与内涵的不断丰富。自元代设立云南行省以来,其间虽历经朝代更迭,但云南始终置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框架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与中原内地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同时,明清时期的大规模改土归流,破除了土司辖区与云南内地之间的壁垒,使得云南与内地,以及云南省内各地域之间得以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联系,各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亦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历史格局下,各族诗人的足迹在地域范围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思想文化交流更为密切,反映在诗歌创作领域即是其诗作的地域景观、内涵愈发丰富。
(一)诗歌地域景观的拓展
据前述《云南历代诗词选》一书所收之诗作统计,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的地域景观表现为由点到面的扩大化趋势,各族诗人于滇云各地之间往来交流。
第一,元代云南诗歌的地域景观足迹尚局限于云南腹地的文化辐射点。就前述一书所选收之诗作来看,元代云南诗歌的地域景观足迹多集中于今昆明、大理、等经济、文化中心,其诗作多描绘苍山洱海、碧鸡山滇池等山川形胜。李京所作之《苍洱临眺》《初到滇池》[2],张雄飞所作之《碧鸡山》[2]等即描绘上述景观。
第二,明代云南诗歌的地域景观开始从传统的文化中心逐步向周边的面上扩展。明代在云南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亦在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使得内地文化由传统的文化中心城市向周边传播[5]。这一时期仍以描绘昆明、大理等文化中心的诗歌为多数,明前期有桂慎的《登太华山寺》[2],逯昶的《点苍山》[2]等,明中后期则有李元阳的《泛洱水》[2],杨慎的《滇海曲》[2]等诗作。
同时,这一时期云南诗歌的地域景观亦有所扩展,开始出现描绘滇西北、滇西、滇中一带地域景观的诗作。自明初洪武年间受封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纳西族木氏家族积极学习内地文化,促进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其家族中曾涌现出多为造诣颇高的诗人,木公、木增等即曾作诗描绘滇西北丽江之山川形胜。木公的《雪山》《饮春会》[2],木青的《雪山》[2]等即为描绘明代丽江山川风物之佳作。此外,
亦有诗作描绘滇省之名山,侯琎的《高黎贡山》[2],李元阳的《同高使君归自鸡山览天镜阁泛舟有赠》[2],郭文的《武定狮子岩》[2]等对滇云名山作了描绘,上述诗作中地域景观的丰富反映了明代云南诗人足迹的拓展。
从深层次来看,上述足迹的拓展反映了明代云南各族之间交流交融的双向性特征。前述诗作地域景观的不断丰富,其背后是各族诗人之间的往来交流。例如内地宦游云南之逯昶曾深入滇西北之丽江等地并作《丽江雪山》[2],而丽江土知府木公亦曾到访滇西腹地之大理府并登点苍山作《游十九峰深处》抒怀[2]。又例如滇西永昌回族诗人闪应雷亦曾到访大理、昆明,并作《高峣登舟》《登秀岭点苍山》[2]。再如明万历年间丽江世袭知府木氏曾于宾川鸡足山题建悉檀寺,延内地汉僧释禅为开山寺僧,释禅应其请赴鸡足山而作《扣华首门》一诗[2]。前述诗作地域景观的不断丰富反映了明代云南各族人士之间双向性交流、交融的加深与地域范围的空间扩展。
第三,清代云南诗歌地域景观的深度拓展。清代对云南边疆的治理力度远超前代,尤其是伴随着雍正年间滇东北镇雄土府、滇西北丽江土府的改流,以及滇南元江、普洱府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各地之间的交流与交融[5],各族诗人的活动范围得以大幅扩展。因此,这一时期的云南诗歌在描绘昆明、大理等传统文化中心等地域景观的同时,亦增添了描绘新改流地域的篇章。
描绘昆明、大理等地景观的诗作仍是多数,清代前期有徐崇岳的《新秋同诸君泛舟大理海子和升庵太
史原韵》[2]等,清代中后期则有钱沣的《宿太华寺》《近华浦》[2]等。新改流之滇南、滇西北的地域景观也开始收入滇诗之中。清初曾以武力平定元江土司那氏,在“叙克元江府登城功”[6]后元江府遂改流,此后内地人士得以深入元江。朱昂曾经历元江战乱,其所作《元江槟榔行》一诗
-64
-
薛昊:民族交流交融下的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创作
对清初元江地区民生疾苦之状作了细致描绘[2]。雍正年间诗人赛屿亦曾到访元江,并作《元江
旅怀》一诗描绘了改土归流后的元江府风貌[2]。随着雍正年间镇沅、威远、普洱相继改流,滇南
腹地之地域景观进一步呈现在本时期的诗歌之中。镇沅府自土知府刀瀚流徙内地后遂改流[6],
因其作为进入滇南腹地的必经之路而汉民众多。乾隆年间诗人黄桂曾到访镇沅,并作《镇元府》
一诗描绘了镇沅风貌[2]。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元江府所辖之普洱地方,请增设普洱
一府”[6],滇南腹地遂纳入清廷的有效治理。改流后普洱与云南内地之间的茶叶贸易亦为诗人所
关注,清末宁洱县儒生许廷勋曾作《普洱茶吟》予以述之[2]。同时清前期对滇藏交界的着力经略
和清末滇藏贸易的繁荣使得滇西北之地域景观亦逐步收入滇诗之中。清末入滇之安徽诗人薛河
曾作《赴中甸过雪山》描绘滇西北藏区之景观[2],同治年间诗人李玉湛所作《墩汛竹枝词》则对今
德钦之藏民风俗有细致描述[2]。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云南诗歌地域景观的丰富亦是各族诗人之间双向交流的结果,既有
赛屿、黄桂、薛河等宦游少数民族地区的内地诗人,亦有云游内地的纳西族、白族诗人等。前述诗
作景观的地域拓展充分反映了清代云南各族人士之间地域交流范围远胜于前代,而其间的政治、
经济、文化交流愈发密切。
(二)诗歌内涵的丰富与各族交流、交融的增强
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云南诗歌中多有对滇云大地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
情,以及各族间密切交流、交融的社会风貌予以生动描绘。
元人李京所作《初到滇池》诗中曾对元代昆明地区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图景予以细致描绘,“未
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2]。由诗文可知尽管不时因未谙习俗而出现尴尬,但这正恰恰
反映了元代昆明地区各民族杂居共处,接触交流愈发频繁的史实,正是有了密切交流才不时有争
笑与惊诧之感。而内地士人亦多有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者,领略了独特风情。曾为元代云南郎
中的文璋甫所作《火把节》一诗即对这一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予以细致描述,其诗云“万朵莲花开海
市,一天星斗下人间”[2]。诗文对火把节的细致描绘反映了内地汉族诗人与少数民族体密切接
触交流的史实,正是密切的接触交流才使诗人能够身临其境,细致描绘了火把节,呈现了内地诗
人与边疆少数民族共庆同乐的社会图景。
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愈发扩大,这一时期云南诗歌亦对此多有描绘。明人木公
所作《饮春会》一诗“官家春会与民同,土酿鹅竿节节通。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月明中”[2]。
描绘了明代丽江社会官民同乐的面貌。清人赛屿所作《元江旅怀》诗云“白沙浅处见扁舟,日日人
来古渡头。土屋千家环郭近,长江一水抱城流。云蒸烟树常疑夏”[2]。诗文描绘了改土归流后元
江与内地人员往来交流之频繁的社会图景,人口稠密、千家环城而居反映了内地迁往滇南元江地
区人口之多,以及各族之间杂居共处的民族交融局面。清人黄桂《镇元府》一诗亦描绘了改土归
流后镇沅地区交通发达,商旅繁忙,各族交流频繁的局面。其诗云“断连城挂岭,削壁起危楼。道
狭还容市,桥高不碍舟。五湖通索线,六诏锁咽喉。往往天涯客,相逢楚水头”[2]。而滇西北丽江
等地至清代已深受内地文化熏陶,其节庆之时亦始有内地之摹写门联春贴的习俗。清代丽江贡
生杨品硕所作《丽江竹枝词》有云,“三月八日玉泉游,士女如云过水楼。无限春风花树下,意中人
去又回头。备好猪头与酒茶,门联春贴亦堪夸。过年物事已全具,待购山茶一簇花”[2]。由诗文
所述来看,清代丽江节庆之日地方少数民族之祭拜神龙祠的风俗与内地节庆之风俗交融为一体,
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下迎接春光。同时,今滇西北之德钦等藏区亦与云南内地有密切交流,清代
丽江雪山书院山长李玉湛所作《墩汛竹枝词》即对清代藏家男女风貌予以细致描绘,其诗云“冠裳
屣履异寻常,皮革毡衣炫贝装。呼啸一声人去也,山风吹送健儿郎。女郎装束更奇新,檀树茄花
艳绝伦。百褶毛裙长扫地,条条发辫绕惊人”[2]。对藏家男女风貌的细致描绘源自诗人与藏家儿
女的密切接触与交流,正是在频繁而密切的交流中,诗人方才领略了藏族服饰艺术的魅力。
元明清时期云南各族诗人描绘滇云大地社会风貌的各类诗歌,呈现了历史上云南各地域、各
民族之间接触交流频繁,文化风俗相互浸染交融的繁荣图景。而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密切则丰富
-65
-
海子简介
第39卷·第6期保山学院学报2020年12月和发展了滇云文化多元绚丽的内涵。
三、结语
元明清时期是云南诗歌创作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云南各地区、各民族间频繁而密切的交流、交融局面,极大地推动了诗歌创作体的壮大,以及地域景观、诗歌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本时期云南诗歌创作的繁荣亦反映了历史上云南各民族密切交流、交融的社会图景。
第一,元明清时期云南各族诗人体的发展壮大反映了同时期文教的发展,以及云南各地区、各民族间交流的扩大。尤其是明清两代,在昆明、大理等传统文化中心之外的广袤区域,各族诗人不断涌现的史实充分反映了文教事业推动下内地文化不断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脉络,而内地文化传播的背后则反映了云南各地区、各民族间密切的交流与互动。
第二,元明清时期云南诗歌地域景观与内涵的丰富亦是本时期民族交流、交融密切的写照。
地域景观实则是诗人云游足迹的反映,云南诗歌地域景观的不断丰富折射了本时期云南诗人体地域活动范围的扩展,而这种地域扩展往往伴随着历代中央王朝边疆治理的持续深入。自元至清,中央王朝所推行的设治派官、改土归流等边疆治理举措,极大地消弭了云南省内因土司林立而形成的壁垒鸿沟,使得各族诗人的足迹能够不断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而丰富了这一历史时期云南诗歌创作的地域景观。而更应当指出的是,改土归流后不仅诗人体得以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内地士农工商各体亦得以实现地域拓展,从而进一步增进了云南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接触、交流与交融,而上述社会历史风貌亦呈现在各族诗人笔下的诗篇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文光,龙晓燕,张媚玲.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317、319、320.
[2]张文勋.云南历代诗词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多洛肯.论明清纳西族家族文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
[4]多洛肯.明清彝族文学家族谫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6(1).
[5]方铁,方慧.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328、388、389.
[6]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卷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20、378、645.
Poetry Creation in Yunnan during the Yu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Exchange
Xue Hao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650091)
Abstract:The Yuan,Ming,and Qing Dynasties were an important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Yunnan.The establishment of Yunnan province in the Yuan Dynasty,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tw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ade the previous situation where chiefs were lined
up and barriers were broken.Under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the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have greatly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Yunnan poetry cre⁃ation.During this period,Yunnan poetry creation groups continued to develop in terms of number,re⁃gion,and ethnic variety.The regional landscape and connotation of poetry were also greatly enriched, fully reflecting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during the Yuan,Ming,and Qing Dynasties.
Keywords:Yuan,Ming and Qing Dynasties;Yunnan Poetry;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66
-